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網絡視頻點擊量造假:4分鐘免費刷出2.2萬 300元能買4000萬點擊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08 14:45:34

在觀眾注意力變成稀缺資源的時代,影視劇播出數據的漲跌,牽動著片方的心。而當數據變成可以任人吹大的肥皂泡沫時,一門處于灰色地帶的生意悄然出現。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丁舟洋 吳林靜    

每經記者 丁舟洋 吳林靜

新生事物的起步常伴隨著混沌期的野蠻生長,比如網絡視頻行業。如果說票房測量電影市場的高低,收視率檢驗電視市場的冷暖,那么反映網絡視頻是否受歡迎的一個直觀指標就是點擊量了。公眾所看到的視頻點擊量數據真實性到底如何?又有多少點擊量是靠“刷單”刷出來的?這些問題或許很多人并不了解。

淘寶常常能反映出一個產業的供需現狀。6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淘寶輸入“視頻點擊量”等關鍵詞搜索發現,視頻刷點擊量的需求,已經養活了不少淘寶店家。

更令人詫異的是,當記者向淘寶店家、網劇導演、數據檢測方、投資人等網絡視頻行業各個環節的從業者詢問是否存在視頻刷單現象時,他們不僅表現得見慣不怪,還反問記者:“現在還有不刷的視頻嗎?”

一位店家向記者透露,作為播出平臺、向受眾提供數據的視頻網站也有參與刷點擊量,“視頻網站是知道片方在刷點擊量的,是默認的,要不也不會有我們這個市場。”

不過,就視頻網站平臺刷點擊量的現象,記者采訪多家大型視頻網站,均未得到明確回復。“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回答,也沒法回答,對此我們不能表態。”一位視頻網站內部人士稱。

●刷點擊量漸成熱銷品

在觀眾注意力變成稀缺資源的時代,影視劇播出數據的漲跌,牽動著片方的心。而當數據變成可以任人吹大的肥皂泡沫時,一門處于灰色地帶的生意悄然出現。

打開淘寶搜索“視頻點擊量”,相關“產品”多達7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家2012年12月就完成支付寶個人認證的店家,此前的業務是給新浪微博做推廣,當視頻網站紅火后,店里增加了一個“寶貝”——刷視頻點擊量。

據記者粗略統計,成交量排名靠前的店家多數在2015年完成注冊認證,每月的成交量少則幾十單,多則五六千單。至于刷量的流程,已經高度程序化。一家“**小店”的“商品介紹”中稱,只要經過“聯系店主、提供鏈接、跟蹤數量、任務完成”四個步驟,就可完成視頻刷量,可謂“簡單、快捷”。

隨后,記者以片方的身份聯系了該“**小店”的店主。店主表示,按需要刷的數量拍得總價,然后發去要刷的視頻鏈接就可以了。記者向店主發去了一部電視劇視頻的鏈接,為了給記者展示其刷量的技術,該店主提出免費幫刷2萬點擊量。短短4分鐘,該視頻下方顯示的播放次數從4102萬增加到4107萬。

該店主給出證據稱,其中2.2萬是他刷的。“要不玩個大的,給300元,可以幫你給這個視頻刷4000萬播放量。”店主進一步表示,刷4000萬,只需 1天時間,可以讓總播放量直接翻倍。

“想刷多少都行,只要視頻不違法,都不會被下架。”這是采訪過程中,多位店家一再給出讓記者放心刷量的理由。

在幾個店家發來的價目表中,記者看到,刷量業務幾乎覆蓋了當下所有熱門視頻平臺。各個平臺價格也參差不齊,比如在同一家店鋪中,優酷和B站的報價通常較高,而芒果TV和騰訊視頻的報價較低。對于此現象,店家解釋稱,“優酷曾經嚴打過,現在技術穩定下來后,價格漲了,量也控制了,每天最多100萬。”

其實,價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視頻平臺刷量的難易程度。程序員小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刷播放量的技術原理,一種是用代理服務器不斷自動更換IP,一種是用工具寫腳本偽造通信協議,“總之就是欺騙視頻平臺的服務器,讓平臺以為有幾十萬個不同的電腦看過網頁、點過視頻”。店家亦表示,各視頻平臺對點擊量、播放量的統計方法不同,需要根據各個平臺制定不同的刷量技術。

●視頻平臺默認刷單現象

實際上,網絡視頻刷單已經成為行業里公開的秘密,而且這已不是少數派的做法,就連一些原本就具備收視實力的影視作品也要刷單。

“有部口碑很好的電視劇,據我們統計,它每天的總點擊量可達五六億,而全國的網民不到7億,這個點擊量數據是不是有點夸張?”一位不愿具名的網劇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1~2月份刷單現象特別嚴重,我們日常抓取前點擊量前20名的網劇分析發現,有一小半都是刷上去的。”

一位網劇導演亦坦言,視頻刷單的情況真的非常普遍,“對于制作方來說,這種方式很簡單,時間和金錢成本不高,而且大家都在做,做了又幾乎沒有壞處,沒有理由不去做。”

在流量方面做過手腳的視頻內容,其實也不難識別。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一看就能知道。”據網劇數據分析營銷平臺骨朵傳媒的報道,一部網絡劇正常播放量指數增長曲線,應該從早上7點逐漸上揚,13點左右達到一個峰值,21點左右達到全天最高峰。一旦出現刷量,播放量的曲線圖則無規律可循,像心電圖般突然出現數量激增,而且每日的峰值時間常常出現在凌晨。

“教你甄別哪些網絡劇點擊量真過億的方法,如果你的微博關注了超過300個人,如果在你微博上一眼都沒看到過這部網絡劇,其過億的點擊就極其可疑。”一位原創視頻拍攝者在知乎上說,“但凡有稱自個兒的網絡劇點擊過億,可是你身邊的小伙伴沒一個知道的,那么這部網絡劇的點擊率多半是刷出來的。”

既然作假的把戲這么容易被揭穿,難道視頻播放平臺看不出來?記者詢問多位淘寶刷量的店家也均被告知,只要是刷量就會讓播放量短時間激增,沒法呈現自然增長曲線。當記者問刷了會不會被平臺發現時,店家直截了當答道:會!

盡管視頻刷單量破綻如此明顯,但刷量者似乎并不擔心。“現在還有不刷的視頻嗎?”一位店家反問記者,“官方是知道在刷的,他是默認的,”連視頻平臺自己投資的作品也在刷,“要不也不會有這個刷量的市場”。

不僅是淘寶賣家宣稱視頻網站默許視頻刷單,就連網劇影視劇導演、影視投資人也這么認為。“視頻網站基本都會采取反刷單的機制和措施,對不那么過分的刷單情況,并不會禁止。至于平臺自己投的劇,有的就更說不清了。”前述網劇導演說道。

●網絡視頻數據監管缺位

至于刷單的動機,不少從業者認為,片方和平臺都有做這件事情的利益沖動。

一位參與過多次網劇的投資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了一種商業模式:片方與廣告商簽了點擊量的對賭協議,如果點擊量完不成的話,片方可能損失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平臺也希望數據好看,很多觀眾之前對一個網絡視頻不愿意看,但發現它點擊量高了,就可能愿意看來。所以,片方、平臺大家一起把泡沫越吹越大。”

一家視頻網站內部人士對記者直言,刷點擊量的“產業鏈”,本質上是希望制造出內容曝光的效果,用于帶動更多的真實用戶,或者獲取內容投資方的認可。

那么,刷點擊量的手段,真的能讓投資方上當嗎?前述網絡劇導演說:“刷點擊量和偷票房是一個道理,都是自欺欺人。業內人士并不會把點擊量當做唯一的投資標準,影片的品質、有效觀看量、話題活躍度、用戶的反饋好壞等都是評判因素。”

“投資人也沒那么容易被蒙騙。”上述投資人表示,“現在投資一部劇我們更重視趨勢性的、可持續的發展。對單一點擊量的高低不會過多關注,更加關注的是這個團隊過去幾年甚至10多年來的成長指標,如團隊的能力、作品的質量、行業地位等。”

在多位投資人、網劇導演和出品方看來,刷點擊量已經和找水軍、炒作、電影片方自購票房一樣,成為一個在造假與營銷之間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

不過一位網劇出品方也承認,行業數據霧里看花,對新手或跨界的投資者來講,貿然進來確實會看不清、交學費、跌跟頭。

那么到底誰來監管網絡視頻的點擊量?作為數據發布方的視頻網站的數據又由誰來監控?當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多位業內人士表現出無奈,理論上說,廣告商來監管、投資方來監管會更客觀,但他們的監管能力又不夠。

更令人擔憂的是,廣告方和投資方似乎也無法在點擊量虛高的集體行為中保持監督和警惕的姿態。在金融資本、跨界資本大量涌入影視行業的今天,影視票房、影視點擊量已然成為資本用于在二級市場講故事的一種方式。所以,投資方也有動力去炒高數據,而虛高數據催生出的虛假繁榮,最后可能由不知情的普通投資者買單。

“這種虛高的情況,短時間內或難以解決。”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因為,這個行業在快速發展,誰也不希望澆滅熱情。”

記者觀察:大多數人都這樣做并不意味著就是對的

◎每經記者 丁舟洋

小時候做錯事被父母教育時,常常把一句話搬出來當擋箭牌,即“別的小朋友都這么做。”長大后才發現,原來這種“大家都這么做,所以我也這么做,所以我這么做沒錯”的“神邏輯”一直存在。

在采訪網絡視頻點擊量刷單的過程中,記者詫異這種數據虛高在行業中的普遍性,更驚訝從業者對這一現象表現出的無所謂。而“大家都這么做”是他們給出的第一個理由。

一位網絡劇導演告訴記者,站在正常人的思維去想,這樣做沒有什么壞處,而且大家都在做,為何不做?

大家都在做,如果你不做的話,說不定還要吃虧。就像一位投資人舉例所說,一部劇和廣告植入方簽了點擊量對賭協議,播出前廣告方先給片方一部分錢,余款視點擊量情況再結算,“結果該劇沒完成點擊量對賭,損失了一大筆收入,后悔得要命,早知道就去買點擊量了。”

大家都這么做,還因為其成本很低,4000萬點擊量300元就能刷出來。雖然有視頻網站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他們有“反刷單”機制,保證自己平臺的數據是真實的,但多位商家都表示正因為視頻網站的默許,才有他們這個“刷點擊量”行業的存在。

如果說商家這樣講是為了銷售產品的話,那么多位片方、投資人也認為視頻網站對點擊量虛高的態度曖昧,又該怎樣解釋?記者追問多家視頻網站內部人士,他們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說不方便評價。

從業者們對刷點擊量現象不以為然的第二個理由,是“這種做法不會對行業造成根本影響,即“騙不到業內人士”。“這么做無非是希望增加曝光度,或者讓數據好看點好拿出去找投資方。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內容,投資方不會只看點擊量,用戶的反饋好壞等因素都會成為重要參考。所以,這種行為不會在根本上影響真正有質量的內容獲得觀眾認可。”他們如是說。

不過,這個道理總覺得聽起來怪怪的,因為投資方不輕易被騙到,所以點擊量數據造假也就無所謂。當所有人一起幫忙把一個泡沫越吹越大,一起默認行業的數據規則不透明、不真實時,難道真的對這個產業沒有傷害?

他們還安慰記者,“不必太過擔心,市場來調控,慢慢會好的。”這是刷點擊量無所謂的第三個理由。

誠然,市場的調節是有力的,但市場的手也有失效的時候,利益驅使市場參與者把行業炒得很熱的時候,離泡沫破裂就不遠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網絡視頻 點擊造假 刷單 刷點擊量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 天天在线精品一区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欧美在线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4色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