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8 09:25:3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重癥患者的一次海外就醫手術費用少則50萬~60萬元人民幣(下同),多則超過百萬元,后續還需要長期定期赴海外做復診,且每年復診的費用高達十余萬元。與此同時,如癌癥、心臟病等需要終身用藥的疾病,術后的用藥和復診等也面臨不少困難。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年逾花甲的張大爺因被查出肺癌而郁郁寡歡,最近卻心情大好,因其子女們正準備帶他去日本治療。在張大爺看來,海外就醫似乎已經給自己的健康增加了一份保障。
海外醫療旅游日漸受到追捧。近日,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中國海外醫療旅游市場專題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中國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旅游業正在從傳統業態向各產業深度融合的泛旅游過渡;同時,到海外尋找高品質的醫療保健資源也正在成為國內高凈值人群的一大消費需求。
剛剛將患有結腸癌的母親送往日本就醫的嚴歡告訴記者,美國、日本的醫療資源比國內充沛,加上技術先進,對大病來說,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還是希望選擇相對好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重癥患者的一次海外就醫手術費用少則50萬~60萬元人民幣(下同),多則超過百萬元,后續還需要長期定期赴海外做復診,且每年復診的費用高達十余萬元。
與此同時,如癌癥、心臟病等需要終身用藥的疾病,術后的用藥和復診等也面臨不少困難。
國內一項檢查排隊20天
“我媽媽去日本就醫,在當地醫院住院三天,完成了30項身體檢查,3天就出院等結果,此前,我在國內一知名腫瘤醫院僅一項核磁共振就得排隊20天,后來我去了國內一家私立醫院也排了5天,要是腫瘤轉移速度很快,20天病情會差很多。”嚴歡在談到帶母親去海外就醫的感受時表示,國內的醫療資源相對短缺,醫生比較忙,術后的康復、復診、化療等過程中,難見到主治醫生,家屬要時刻盯著。
官方數據顯示,2004~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由每年39.91億人次增加到73.14億人次,年均增長6.96%,住院人數由每年6657萬人增加到1.91億人,年均增長12.42%。
但是,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與布局不合理、服務體系碎片化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題成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
上述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海外就醫熱。近年來,每年中國赴海外就醫的已經從幾千人增長到幾萬人,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快。
據厚樸方舟總裁王剛測算,2015年9月,中國患者赴海外就醫的數量比年初增長了3倍,當年出國看病的人數可達數萬人。
一位因為心臟疾病而選擇海外就醫的王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曾分別找了國內幾家治療心臟疾病的知名醫院,但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其住在廣東,離香港較近,有一位朋友正好在香港做過類似治療,因此,剛開始想了解香港、臺灣的就醫情況。
后來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篇關于在美國、日本就醫的文章,通過比較后決定到日本就醫。王先生稱,自己此前并不了解海外就醫的情況,當時比較心急,所以在網上找了一家提供海外就醫服務的中介公司,簡單了解后,很快就簽訂了海外就醫合同。
實際上,類似于王先生這種海外就醫經歷的人不在少數。記者了解到,隨著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當國內的醫療服務在某些領域難以滿足一些人群的需求時,即便對海外就醫情況了解不深,越來越多的人也已經開始嘗試海外就醫。
赴日本就醫一次耗費百萬
根據美國斯坦福研究機構的調研數據,預計2017年全球醫療旅游的收入規模將達到6785億美元。全球醫療旅游增速是旅游業增速的兩倍,預計2017年全球醫療旅游的收入將占世界旅游總收入的16%,而2013年該比例為14%。
來自九三學社揚州市委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隨著我國國民境外旅游需求的不斷增加,境外醫療旅游成為不少出境游客的選擇之一。
從目前一些主要醫療服務的分布來看,韓國主要進行整形美容,美國、日本進行腫瘤治療,德國進行肝病治療,新加坡主要是療養保健等。
不過,對大多數國內的重癥患者來說,從距離、文化差異、費用、醫療技術等因素綜合評估,日本成為最常見的海外就醫之地。
即便如此,海外就醫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仍屬于難以承受的高消費,那么,去一趟日本就醫到底要花費多少錢呢?
2014年,李軍被查出喉癌二期,意味著癌癥已經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雖然病情嚴重,但李軍相信可以通過飲食、生活習慣等進行自我調節。然而,由于工作太忙,調理一段時間后,雖有一定成效,但難以繼續堅持。
2015年,李軍開始奔波于國內各大醫院尋找治療方案,不過對于醫院普遍給出的做手術的建議,李軍并未采納,擔憂術后會失聲。
李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對比了美、德、日等國相關醫院醫生反饋的信息,覺得日本更適合一些。去日本之后,醫生說我這個病可以不用手術,而且治愈率在百分之七八十,后來我又看了一些案例,最終采納了他們的治療方案。”
“我是去年10月去國外治療,治療方式就是化療和放療,治療完之后保養就行,現在不用吃藥,每兩個月去日本復查一次。”李軍說,到目前為止,去日本前后花了100萬元左右,在國內治療的話肯定花不了這么多錢,可能20萬~30萬元就可以,當然,如果選擇進口藥和特護病房費用也可能較高。
根據李軍提供的海外就醫賬單看,醫療費占三分之二,住宿、機票、翻譯、接送等服務費用占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選擇去美國治療,同一種病治療費用將更昂貴。多位有海外就醫經歷的人告訴記者,相對于亞洲國家而言,去歐美等國家就醫,中介報的中介服務費更貴,醫療費用也更高,可能要貴好幾倍。
據業內人士統計,國人海外就醫的平均費用為15萬美元,而美國的平均治療費用高出中國3~4倍。
復診費用不菲
海外就醫,在追求國外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也會帶來很多不為人知的苦惱,尤其是對于癌癥、心臟病等需要終身用藥的疾病,手術后的用藥和復診都將面臨困難。
去年,劉紅的丈夫因患冠心病去日本做心臟搭橋手術,整個手術花費五十多萬元,雖然遠高于劉紅此前在網上查的不到30萬元的費用,相對于所提供的服務而言,劉紅認為還是比較值,但后續的復診問題卻讓她感到了壓力。
劉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做完心臟搭橋手術后,目前是每三個月需要進行一次復診,雖然理論上復診可以在國內的醫院做,但手術是在海外做的,國內的醫生對病情不太了解,而且,日本醫院所開的一些藥物只有日本才能買到。
每次復診,日本的醫生只開一小袋處方藥,僅夠3個月的用藥量。劉紅稱,現在手術未滿一年,3個月去做一次復查還能承受,但這個病手術后需要終生用藥,病情穩定后完全沒必要3個月去一趟日本。
劉紅算了一筆賬:每次復診花半天,僅中介費用就是6000元,包括3000元的中介費和3000元的司機接送費用,還有來回機票、住宿、藥物等費用。目前,還在中介的服務套餐期限內,超過合同期限后,可能還會有別的費用。
這意味著,以3個月為復診周期的話,每年復診的費用將高達十余萬元。
此外,我國對于一般處方藥的入境也有相關規定。我國《藥品進口管理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進出境人員隨身攜帶的個人自用的少量藥品,應當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并接受海關監管。”
那么,如果患者本人不直接過去,找朋友代購或從日本郵寄藥品是否可行呢?
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本的處方藥和一般的藥區分得很嚴格,醫生開處方藥非常嚴格,需要患者就診后,根據病情開相應的藥方和藥量,在日本藥店也需要醫生開具的處方藥據才會賣給相應的藥。
李軍介紹稱,雖然自己不用吃藥,但需要每兩個月去日本復查一次,每次復查的費用也至少要一萬多元。治療一段時間后,可能會根據情況,延長復查的時間間隔。(因涉及隱私,本文患者及家屬均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