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03 22:10:06
銀行信貸資產出表和監管套利的空間將進一步受到壓縮。4月28日,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2016)82號文)》,明確要求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必須全額計提資本,同時銀行理財資金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本行信貸資產收益權,并不得提供任何顯性或者隱形擔保等等。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銀行信貸資產出表和監管套利的空間將進一步受到壓縮。
4月28日,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2016)82號文)》(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要求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必須全額計提資本,同時銀行理財資金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本行信貸資產收益權,并不得提供任何顯性或者隱形擔保等等。
對此,招商證券金融組分析指出,對銀行來說,基本把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各種空子都堵上了。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位業內人士亦表示,源于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市場規模還很小,所以此次文件思路比文件本身規定的沖擊更大,后續監管部門或會出臺其他管理辦法,覆蓋其他出表渠道。
壓縮銀行信貸資產出表和監管套利空間
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開展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一方面盤活信貸存量,一方面部分業務則存在交易結構不規范不透明,會計處理和資本、撥備計提不審慎等問題。
基于此,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銀監會下發了相關《通知》,涉及會計核算,報備登記制度,合格投資人要求登,比如明確信貸資產收益權出讓方銀行在轉讓后按照原信貸資產全額計提資本,同時銀行理財資金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本行信貸資產收益權,并不得提供任何顯性或者隱形擔保;個人投資人不可投資不良資產收益權等等。
“對銀行:基本把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各種空子都堵上了,具體表現為: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了,但資本金還是得繼續計提;不良資產轉讓了,撥備還得繼續提,不良率和撥備覆蓋率的計算中也要納入這部分收益權轉讓了的不良貸款;銀行不能用本行理財資金承接本行的信貸資產收益權或提供回購承諾,這對現在銀行的貸款收益權轉讓出表消額度,尤其是不良出表再用理財資金承接,是有直接影響的。” 招商證券金融組分析指出。
他們還進一步表示,看起來銀監會在把銀行最方便、但監管難度更高、打擦邊球更容易的信貸資產出表通道堵住,然后把這項業務往更公開透明更市場化的資產證券化(ABS)上面引導。
國泰君安銀行團隊也分析指出,銀行將信貸資產出表,其動機,除正常的盤活資產外,更主要的是規避監管,美化部分監管指標。目前存貸比、信貸額度監管已取消,但銀行美化不良率、撥備覆蓋率、資本耗用等指標的動機仍在。通過操作,使全行業資本耗用、不良總額下降,隱匿了風險水平,從而實現監管套利。監管層意識到這會使全行業監管指標失真,因此加以規范。”
安信證券研究人員趙湘懷則表示,該規定對出表業務較多的銀行來說,其資本耗用、不良率可能會有所上升。對于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指標貼近紅線的個別銀行來說,壓力明顯。長期看,該規定有利于全行業不良貸款真實暴露,監管指標趨于真實化。
后續或會覆蓋其他出表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此次雖然僅適用于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領域,但也不排除其他類型的通道業務也會同樣被禁止,這將對“影子銀行”造成很大的約束。
“82號文雖然只針對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但其一改此前僅基于會計科目(形式)的監管,而是深入到業務實質,確立了新的監管趨向。” 上述國泰君安銀行團隊指出。
他們預計,后續監管部門仍然會出臺其他管理辦法,覆蓋其他出表渠道。而且跨監管部門的出表渠道(比如與基金、證券配合的渠道),也可能在監管協調改革后,加以覆蓋。總之,資產監管將穿透化。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登錄銀登網查閱發現,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末,總計信貸資產債權+收益權轉讓規模340億元左右。
“這相對于私募abs或通過其他資管通道的10萬億以上的存量+增量資產出表體量,其實銀監會82號文針對市場規模基本可以忽略。” 上海法詢金融董事長孫海波指出,但文件的思路比文件本身規定長遠來看沖擊更大。
不少業內人士更是分析指出,雖然目前82號文針對的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市場規模還很小,但不排除未來可能延伸到其他的資產出表和資本計提繞道模式,比如ABS、同業投資通道產生的應收款類投資、表外理財等資產騰挪通道和模式。
以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為例,實際上相較于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其規模要大很多。以同業業務活躍的興業銀行為例,其2015年應收款項類投資達18349.06億元,該數據較2014年末大增15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基于107號文、127號文對同業資產項下非標資產轉標的監管需求,銀行同業資產出現了騰挪,比如類信貸投資由買入返售科目中移出,轉移到應收款項投資科目中,也造成該類投資近年來的激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