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01 10:30:50
在生豬供應“偏緊”的趨勢下,豬價在今年恐難“退燒”。國泰君安農業分析師王乾告訴記者,本輪豬周期持續時間或超出市場預期,今年全年豬價有望維持高景氣。
每經編輯 張雯
多地豬肉價格近期持續上漲
每經記者 張雯
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的“豬周期”曲線頂部,而高位運行的生豬價格,或將持續全年大部分時間。
3月31日,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5年3月生豬價格只有每公斤11.6元,而這也是新一輪上漲通道的起始時間。
“到目前為止,生豬市場已經打破多項歷史記錄。”馮永輝說,“回看2015年,可以總結為,在這一年,豬市告別了最壞的時代、快速進入最好的時代。而這個最佳盈利狀態,有望持續至2016年底。”
馮永輝判斷,“全國都‘缺豬’,并且這一狀態有望貫穿2016年全年。”國泰君安農業分析師王乾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生豬市場的供給收縮效應凸顯,看好全年高景氣持續。
“超強豬周期”持續頂部運行
每斤超過10元、突破歷史高點紀錄的生豬價格,令人驚呼:豬不但“飛”得起來,而且還飛進了“超強豬周期”。
所謂豬周期,是指豬價因供需不平衡而產生的周期性變動。當生豬供給不足時,豬價就會上漲,刺激養殖規模擴大,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進而使得供給過剩,這又導致豬價下跌,致使養殖規模縮減,大量淘汰母豬,豬市又進入供給不足的局面,豬價上漲。
而現在,我們正處在一輪“超強豬周期”的曲線頂部。
目前,全國生豬養殖大省均迎來豬價高峰。以山東地區為例,當前生豬價格已較往年同期上漲了69.1%。
農業部數據顯示,到3月的第三周,全國豬肉零售價格為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漲超過35%。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16年3月份第四周,豬料比價為8.43,比上周上漲3.82%。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生豬養殖頭均盈利777.55元。豬價居高不下,飼料價格難有上漲空間,使得養殖戶的養殖盈利非常可觀。
豬價“堅強”,讓煎熬過兩年低谷的養豬戶喜迎“牛市”,而他們也各有“策略”應對上漲過快的市場。
“‘遍地都是豬’的日子里,屠宰企業會壓低我們的價格,咬著牙虧本也得賣,否則會虧得更多。”一位河北地區規模養豬場的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現在屠宰場在搶豬源,市場話語權多少已經回到了養豬人手里,雖然前幾天出現了一波豬價下滑,但只要我們穩住不要慌,豬價很快又出現回升。”
福建一名養豬戶則表示,“會被輿論誘導拋售或者壓欄的其實就是散戶,特別是專業育肥的散戶。所以我最近一段時間的策略是賣一半小豬,留中豬,‘磨’著賣大豬,比如100頭適重大豬,我分一個月來賣,分三到四次賣完,我們這邊的散戶基本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市場漲得很快,或跌得很快的話,我們就會按兵不動的。”
另一方面,豬價高峰來襲,也催漲了上市公司利潤空間。
受益于豬肉價格的大漲,生豬收入占比高的上市公司業績紛紛出現大漲。如生豬銷售占比達到99.98%的牧原股份,公司預計2016年一季度凈利潤最高將達到3.5億元。生豬產品收入占比接近五成的雛鷹農牧2015年也開始扭虧。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達到1.05億元,公司預計全年凈利潤最高將達到2.5億元。可見豬肉價格的上升對公司盈利影響明顯,僅四季度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就達到前三季度總和的1.5倍。
“全國少豬”致豬價難退燒
“缺豬”,是當前“超強豬周期”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分析師看來,這種“缺豬”的局面或將主導2016全年。
“全國都‘缺豬’,并且‘缺豬’狀態將貫穿2016年全年。而造成供應不足的首要因素是之前創紀錄的周期虧損,2013、2014、2015年養豬業連續3年虧損,養殖戶從2013年9月一直虧損到2015年的5月,連續虧損21個月,導致生豬產能的大量淘汰與退出。”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時虧損的最深處也創下紀錄,2014年4月,一頭生豬虧損達400多元。”
目前,生豬產能仍處于“偏緊”狀態。
上述福建養豬戶表示,“據我觀察,散戶的情況是現在大豬比去年底要少三分之一,中型豬場大豬和去年底同等水平,而大型豬場的大豬基本也是同等水平。”根據當地仍以散戶養殖為主的現狀,該養豬戶測算所在地區大豬比去年底少了大約六分之一。
數據顯示,2015年之前,全國約有4000萬養豬戶。2015年12月初,在農業部畜牧業司召開的歸口部門工作會上,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指出,2015年全國約有500萬養豬戶退出,其中主要是中小規模散養戶。
農業部數據顯示,目前生豬存欄數已連續29個月下降,其中2月能繁母豬存欄跌至3760萬頭,環比減少23萬頭,下降0.6%,同比下降8.5%;生豬存欄量36671萬頭,環比減少672萬頭,下降1.8%,同比下降5.9%。
在生豬供應“偏緊”的趨勢下,豬價在今年恐難“退燒”。
王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本輪豬周期持續時間或繼續超出市場預期,今年全年豬價有望維持高景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