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21 14:12:29
3月16日,有P2P平臺稱,收到險企通知:應保監會要求,中止資金安全險業務。這一消息也得到了某險企的確認,不過對方未提監管的事情,僅表示是企業的戰略調整。那么,險企中止與P2P平臺合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監管要求、戰略調整,還是另有隱情?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3月16日,有P2P平臺稱,收到險企通知:應保監會要求,中止資金安全險業務。這一消息也得到了某險企的確認,不過對方未提監管的事情,僅表示是企業的戰略調整。
那么,險企中止與P2P平臺合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監管要求、戰略調整,還是另有隱情?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規避風險只是一個方面,合作平臺出現跑路可能是另一個原因。
平臺相繼下架宣傳廣告
3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家P2P平臺處得到確認,已收某險企通知并暫停合作的資金安全險業務。這一消息也得到了某險企確認,并稱是跟企業戰略調整有關。
資料顯示,個人賬戶資金安全險承保內容為:當用戶通過P2P平臺開設的第三方支付賬戶因被他人盜刷、盜用或轉賬,或第三方賬戶被黑而導致資金損失,險企將按照協議約定內容進行賠付。
網貸之家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與保險公司有"賬戶資金安全險"合作的網貸平臺有57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瀏覽多家與險企合作的P2P平臺發現,之前一些平臺掛出的與險企合作的宣傳廣告已經看不到了,平臺內容介紹中也沒有了與險企合作的相關信息。此外,一些平臺雖沒有抹去與險企合作的宣傳,但合作宣傳標語變成了"某國有大型險企"。
一位平臺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某合作險企在通知中止合作之后,就將相關的保費退給了平臺,并要求盡快下架相關宣傳廣告和標語。由于沒有了合作,平臺也邊也快速做出調整,下架相關宣傳。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P2P風險高發的當下,險企叫停資金安全險主要是為了防范金融風險,以防風險傳導。
知情人士:或與平臺跑路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某險企與P2P的合作雖然畫下了句號,但雙方對于停止合作原因的表述卻并不一致。
多家平臺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險企發出的通知顯示"應保監會要求,中止資金交易安全險",而某險企卻表示,跟監管部門無關,只是企業內部的戰略調整。
記者瀏覽保監會官網發現,并未掛出相關文件,同時,記者也未能從監管層得到確認消息。不過,據媒體報道,3月15日,保監會發改部確實下發了一份《關于報送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保險保障業務有關情況的通知》,明確要求財產險公司詳細報送與互聯網金融平臺投保情況相關的各項數據,全面摸底財產險公司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合作情況。
然而,上述通知只是相關業務的報備,并未要求停止這方面的合作。那么,險企中止與P2P合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引發險企停止P2P平臺合作的原因可能跟有平臺跑路有關。
該知情人士介紹,資金安全險中險企承擔的風險十分有限,而且多是賬戶技術層面的風險,跟平臺資金去向和平臺跑路并無關系。不過,有些平臺跟險企合作資金安全險后,過分夸大險企的保障功能,讓投資者誤以為跟險企合作就是"保險公司兜底",以獲得投資者的信任。
"前段時間,一個跟某險企有這樣合作的平臺跑路了。由于之前的夸大宣傳,投資者誤理解為合作險企可以承擔一切風險,在找不到跑路平臺相關負責人的情況下,投資者把矛頭指向了合作險企,并找上險企以期獲得賠償。"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這個事件可能是險企調整業務的一個原因,或者說是導火索。
毫無疑問,險企的做法表明,其已經注意到這個產品潛在的風險,而且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停止合作也是險企防范風險的一種方式。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是P2P網貸行業風險事故多發期,一些機構為了避險停止合作是可以理解的,也在情理之中。
編輯:張喜威 審核:姚茂敦 終審:向江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