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14 15:33:00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跨國投資”的方式走出去,如何更好地應對交易中潛在風險,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成為中國公司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分析人士認為,作為交易流程的一部分,預計并購保證險未來將會出現快速增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記者 涂穎浩
2016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勢頭日趨強勁。如青島海爾以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中聯重科33億美元收購美國工程機械巨頭特雷克斯公司……
而在海外并購潮的背后,交易風險暗生。近期,紫光股份就決定終止了對西部數據的收購。
美亞保險特殊金融險部相關負責人周以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跨國投資”的方式走出去,如何更好地應對交易中潛在風險,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成為中國公司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作為交易流程的一部分,預計并購保證險未來將會出現快速增長。
并購保險索賠率約14%
并購保證保險承保因賣方違反在業務出售過程中作出的陳述與保證,而承擔的責任或因而導致的損失。
伴隨并購交易的大規模產生,并購保證保險逐漸興起。數據顯示,在全球大型企業并購或兼并事件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只有50%。
來自AIG的《并購保證保險索賠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11~2014年間,由并購保證保險承保的交易中,有14%發生了索賠。索賠數據覆蓋了約1000起交易的保單,總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并且在研究期間承保的保單仍存在未來發生索賠的可能性。
AIG全球并購保證保險負責人表示,即便是那些最成熟最大型的企業,也有可能在交易過程中遺漏關鍵問題。并購保證保險能確實為買賣雙方規避風險,使之盡快達成交易目標。
據介紹,有了并購保證保險,賣方可以避免將并購獲得的收入凍結在第三方托管賬戶;對于買方,即使賣方未能支付違約賠償金,也可以在交易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內仍確保賣方的保證不會是一紙空文。同時,對該保險的戰略使用,可以使買方在競標交易中減少對賣方的追索權,從而使其競價脫穎而出。此外,還有助于維護與賣方的關系。
一個相關案例顯示,外國機構和個人投資方將其遍布亞太地區的通訊網路出售給了一家海外私募基金,企業交易價值約為2億美元。公司所有權變更后,一些個人股東將繼續擔任管理層和員工,買方希望避免直接向這些個人提出索賠,以免破壞與他們的關系,購買了一份責任限額為7500萬美元的買方并購保證補償保險。
兼并高峰催生保險需求
中國海外政經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國跨國公司崛起、“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將迎來重大機遇。
事實上,近期相關機構的數據就佐證了這一判斷。繼2015年中資公司海外并購創歷史紀錄后,2016年更是迎來并購高潮。
根據Dealogic網站數據,中資企業2015年海外并購創下歷史紀錄,共598起,總額為1123億美元,大幅超過2014年的714億美元和407起。而今年開年前兩個月,就出現了102樁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協議,價值總計816億美元,成為史上最搶眼的開年表現。據此,國際投行人士推測,今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活動有可能達到去年的五倍。
對此,周以諾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如何更好地應對交易中潛在風險,更好地保護自身的權益,成為中國公司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在這些方面,并購保證保險都能夠助力中國公司,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同時獲得財務保障。
據悉,緊隨澳大利亞市場之后,并購保證保險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市場都已相當普及。周以諾表示,隨著并購保證保險的普及,預計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會在交易中使用該保險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