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2-16 23:21:36
工業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目標是突破工業轉型發展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去年以來,推動工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以及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和兼并重組成為供給側改革和工業穩增長的主要途徑。
工業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目標是突破工業轉型發展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的領域非常廣泛,一方面可以發揮金融的引導作用,加快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需要創新融資形式,激活資本市場,降低融資成本,讓金融活水流向優質企業。”
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
2015年,中央多次會議要求加快去產能、去庫存,實現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春節前夕,國務院再次發文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化解過剩產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此次《意見》提出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對鋼鐵、有色、煤炭等行業中產品有競爭力的優質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幫助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建設項目,一律不得給予授信;對“僵尸企業”,或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及落后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
趙錫軍表示:“企業在化解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產能轉移都需要資金支持。商業銀行提供支持,能夠讓免除企業化解產能的后顧之憂。”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董裕平看來,落實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減少直至完全退出在產能過剩領域的投資,將資金投放到新興產業是實現工業穩增長的主要途徑。
對此,上述《意見》提出,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工業強基工程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制定出臺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指導意見,推動金融業全方位服務“中國制造2025”。
在產能過剩局面下,加快行業整合,推動企業并購重組成為工業穩增長的主要途徑之一。此次《意見》要求,擴寬工業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對兼并重組工業企業實行綜合授信。
董裕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企業并購重組關鍵是要激活資本市場的功能,一是要發揮資本市場的定價功能;二是要為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激活股權收購、債權收購、杠桿收購等多層次并購手段。”
發展應收賬款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見》兩處提及企業應收賬款問題。趙錫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企業應收賬款收不回來的情況增加,這對企業經營造成壓力,甚至出現“三角債”的困局。
趙錫軍認為,將應收賬款作為抵押向銀行融資,可以讓企業提前回籠資金。另外,企業也可以將應收賬款打包,以應收賬款為基礎發行債券,這些融資手段能夠維持企業資金穩定從而保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董裕平也表示:“利用應收賬款融資,實際上就是使應收賬款流動起來,加快企業資金流轉,避免出現債務環環相扣的死結。”
此次《意見》提出,加快推進應收賬款證券化等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盤活工業企業存量資產。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規模。建立應收賬款交易機制,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微企業資金問題。推動大企業和政府采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融資。
在董裕平看來,通過應收賬款融資在我國才剛起步,但是未來有可能是資產證券化的最大市場。
記者注意到,2月3日,中國電子應收賬款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上證所舉行掛牌儀式。據悉,這是央企第一例,業務創新為中企開展應收賬款證券化、市場資源配置提供了借鑒。
編輯:趙橋 審核:姚茂敦 終審:靳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