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2-02 00:35:17
盡管非稅收入增長短期內可減輕經濟下行為財政收入帶來的壓力,但從長遠看,非稅收入過快增長并非好事,甚至還會帶來經濟危害。
每經編輯 莫開偉
◎莫開偉
據昨日的《人民日報》報道,盡管中央出臺了多項措施簡政放權、實行普遍降費,但在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卻大幅增加、居高不下,非稅收入比重連年上升,收費增速明顯高于稅收增速。
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0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8.7%,而其中非稅收入增幅高達63.6%;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新增加部分約為1255億元,而其中非稅收入增加938億元,占比超過七成。
盡管非稅收入增長短期內可減輕經濟下行為財政收入帶來的壓力,但從長遠看,非稅收入過快增長并非好事,甚至還會帶來兩大經濟危害:
首先,非稅收入過快增長,對經濟逆周期而言,會抵消中央政府各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惠政策,對經濟企穩回升不利。
目前,大量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實體企業尚處經營困難階段,需政府實施更多的財稅金融優惠政策,而非稅收入增長過快不僅使實體企業難以享受到政府優惠政策“陽光雨露”,反而會遭到更多收費的“盤剝”,從而將中央各項優惠政策消弭于無形。
對實體企業而言,非稅收入大量增長,不僅使得原來困難的資金變得雪上加霜,影響其可持續發展,更會使實體企業對中央政府的扶持政策產生動搖和懷疑。即便對國有企業而言,讓其將過多的經營利潤以收費形式上交財政,既影響企業積累和發展,使國有企業發展出現后勁不足問題,也一種不可持續的經濟行為,對國有企業改革產生很大不利。
其次,非稅收入過快增長,對中央政府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及其他系列改革可能帶來干擾,更會讓各種亂收費行為復活,加劇經濟領域的混亂和腐敗行為。
當前在政治經濟領域中推行的兩項重大改革,一個是以營改增為宗旨的財稅體制改革,另一個是減輕企業與國民負擔的簡政放權改革。這兩項改革還剛起步,正待深入推進。而非稅收入增長會滋長各級地方政府對舊有財稅管理體制的依賴心理,對實施新財稅體制改革失去興趣、信心和動力,延緩財稅體制改革進程,從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
目前推行的行政審批事項改革也沒有到最后“收官”期,需進一步加大力度;而非稅收入增長不僅會使各級地方政府不愿精減原有一些行政收費項目,反而會通過各種“變種”之后的新面目,加劇行政收費項目精簡難度和反彈。
一般來說,收費與企業負擔成正比,收費越多,企業負擔越重,反之亦然。一些地方出現非稅收入增長過快、占比過高,意味著企業的隱性負擔在加重;而且還會誘發一種怪象:地方政府越是在經濟不好時候,越找企業多收錢、多罰款,造成企業經營環境和當地投資環境惡化,更加不利于經濟發展,使財源越發枯竭。
當前,由于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并不規范,法律依據層次低,征收的范圍、標準、程序等都不透明,在征管時相關人員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這不僅可能讓財政收入的質量變差,還會給利用權力亂收費及收費中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留下空間。據披露,在一些地方,行政審批前置的各類技術審查、評估、價、檢驗、檢測、鑒證、咨詢等,存在中介服務項目多、收費高的問題,有的地方僅建設領域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就超過20項。各種會議、展覽、評比、培訓都伸手向企業要錢,收費加在一起有幾十項之多。
非稅收入增長帶來的這些問題,值得各級政府認真反思,切不可任由其逆經濟周期反向增長。為此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遏制:一是對非稅收入進行全面甄別,分清其中正常與非正常所占比重,對非正常非稅收入應予以制止,并將其返還原被征收單位;二是下大力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三是考慮將非稅征管納入法治軌道,堵塞各種亂收費行為,將中央政府各項優惠財稅及精簡行政收費政策貫徹落實到位,激勵各級政府樹立長遠經濟目標,千萬別陷入“一只手給錢、一只手收錢”的尷尬困局,為反哺實體經濟、為未來經濟增長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