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08 21:08:09
網劇其實是一門關于吐槽的生意……
每經編輯 李怡
最近的國產電視劇領域,幾乎被兩個“王的女人”承包了,一個是羋月,一個是“太子妃”。
雖然兩部電視劇出品方涉及同一家視頻網站,但完全不是一個路數,一個是傳統正劇、大戲,另一部則被網絡上稱作“有毒”的“神劇”。先看看網友的吐槽感受一下:
一邊是各種吐槽:五毛特效、雷人劇情,一邊又表示“欲罷不能”,網絡自制劇走紅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史上“最窮”神劇走紅
從百度熱度指數來看,《太子妃升職記》和女主角的搜索熱度上升迅速,該劇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穿越+性別變換+宮廷斗爭+愛情,小編感到非常凌亂。簡單來說就是現代人張鵬(男)穿越到古代后變成了太子妃張芃芃(女),然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百度指數趨勢
但網上對史上最窮劇組的吐槽愈演愈烈,網友一邊倒地說制作方窮,不是沒有原因的。從服裝上看,穿得少確實省了一大筆置裝費。
令網友大呼雷人的劇中造型
“太子妃”導演透露,主要場景只有兩個。有火眼金睛的網友指出,地上直接鋪床墊就不說了,三張墊子立起來就是一個屏風,也過分極簡風格了吧。
網友吐槽場景
同樣是宮殿,號稱3億制作的《武媚娘傳奇》里是這樣的:
對于網上吐槽最多的涼鞋設置,導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其實這個鞋都是我去淘寶一雙一雙選的,光選這個鞋,我就選了大概4個晚上。這個鞋太現代了,是需要改造的,但是時間來不及了。”
劇中太子妃每次吃東西都是榴蓮(聽說一直是同一個榴蓮殼),而妃子們聚會,永遠只有磕瓜子!
廣告植入被瘋狂吐槽
除了布景和服裝外,《太子妃升職記》也被吐槽廣告太多(注:由始至終都是同一家贊助商),而且植入過于“勉強”。
有人對小編說,“太子妃”劇中太醫明明還有個奢侈品廣告代言呢。
對于這點,小編想說……
報告顯示,網絡自制劇的收益,主要來自幾個部分:付費收入、衍生品開發、演藝經紀、廣告商冠名、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目前,廣告收入是網絡自制劇收入的主要構成之一。
除了廣告收入外,用戶付費占比也越來越高。網絡自制劇走紅,正是視頻網站為自己圈粉的最佳時機。
有網友表示,正是因為想快點追完神劇,所以充了會員……
相比網絡自制劇,巨額的版權收入是支撐傳統電視劇版豪華制作的基礎。據媒體報道稱,《武媚娘傳奇》首輪播放權賣了2.68億元,視頻網站獨播權賣了7800萬元;《瑯琊榜》據說單輪版權收入就有3億元;仙俠劇《花千骨》總投資為1.05億元,收入近2億元。
扒一扒“網絡神劇”發展史
雖然近兩年網絡自制劇搶了不少傳統電視劇的風頭,但一直沒有擺脫粗糙、搞怪的印象。
去年,藝恩網發布了《2015中國網絡自制內容白皮書》,梳理了國內網絡自制內容近十年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6~2007年,代表作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Mr.雷》、《兩個女孩的那些事》。這個時候的自制內容特點是相對粗糙、缺乏完整情節、以個人創作并上傳的惡搞內容為主。
因惡搞《無極》走紅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第二個階段:2008~2010年,網絡自制劇開始有了專業化的萌芽,這個時間段的代表作是《歡迎愛光臨》、《烏托邦辦公室》,小編覺得沒有什么印象……
第三個階段:2011~2013年,自制劇和自制節目開始大規模出現,代表作有樂視網的《我叫郝聰明》、《唐朝好男人》,大鵬的《屌絲男士》、叫獸易小星的《萬萬沒想到》等。
正是從這個時期起,網絡自制劇開始了史(喪)無(心)前(病)例(狂)的商業廣告植入。
《萬萬沒想到》劇照
第四個階段:2014年,可以說是網絡自制劇元年,內容開始突破窠臼,在題材上進行了非常多元化的嘗試,代表作有《奇葩說》、《學姐知道》、《靈魂擺渡》、《你正常嗎》、《暗黑者》等。這時期起,各種自制劇逐漸引發了種種網絡熱議話題。
引發熱議的節目《奇葩說》
第五個階段:2015年,進入了網絡自制劇創新期。自制內容精耕化,網臺聯動常態化,超級網劇+大型純綜藝引領行業風向。其中,代表作品有,《盜墓筆記》、《無心法師》、《他來了請閉眼》、《十周嫁出去》、《歌手是誰》等。這一年,明星開始進入網劇領域,網劇也能自帶粉絲了。
《盜墓筆記》經典臺詞“上交給國家”,成為2015年流行網絡詞語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彈幕的發展,讓網絡自制劇如虎添翼,一邊看劇,一邊在彈幕上瘋狂吐槽,成為不少網友看劇的日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