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8 21:46:26
截至目前,約有30款萬能險產品最新結算利率超過7%,最高達8%。不過,一些之前的“明星”產品目前在相關險企官網仍顯示為“售罄”狀態,可謂“有價無市”。對于整改問題,某中小險企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已完成了整改,正在等待保監會批復。”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憑借不斷刷新的收益率,網銷萬能險曾一度受到市場熱捧。不過,因部分險企的萬能險產品存在“長險短賣”等問題而受到監管層注意,今年9月,市場上的網銷高收益(結算利率6%及以上)萬能險產品出現了集體“下架”或“缺貨”的現象。與此同時,在利率不斷下行的背景下,萬能險如何維持高收益也成了公眾關注的話題。對此,《每日經濟新聞》10月20日曾以《互聯網保險新規半月考 網售高收益萬能險難覓蹤跡》為題進行報道。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一旦險企相關整改完成,銷售行為做到了依法合規,網售高收益萬能險產品仍然有望繼續銷售。
那么,時至今日,網售高收益萬能險產品近況如何呢?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部分高收益萬能險“大戶”官網發現,其產品結算利率大多維持著較高水準。截至目前,約有30款萬能險產品最新結算利率超過7%,最高達8%。不過,一些之前的“明星”產品目前在相關險企官網仍顯示為“售罄”狀態,可謂“有價無市”。對于整改問題,某中小險企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已完成了整改,正在等待保監會批復。”
高收益產品不減反增
在近年來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浪潮中,屢屢可以看到萬能險賬戶現身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的情形。尤其是在萬科寶能股權之爭爆發后,這種現象受到了各方高度關注。而記者注意到,萬能險賬戶如此“牛氣”的背后,是其保費規模的爆發式增長。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主要代表萬能險保費收入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達6023.9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4%。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率下行周期中,萬能險相對更高的收益水平。華寶證券研報顯示:近年來的萬能險產品中,年結算利率分布在4%~6%之間的產品占比最大,2015年1月到10月基本穩定在6%上下。但值得一提的是,從結算利率在6%及以上產品的占比情況來看,10月占比較1月高出近10個百分點。也即是說,隨著利率水平的不斷下行,高收益產品的比例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不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萬能險最新結算利率發現,11月仍有30余款萬能險產品的結算利率超過7%,主要為富德生命人壽、君康人壽(原正德人壽)、珠江人壽、前海人壽四家所有。而在下半年以來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萬能險這種高收益水平對拉動險企保費增長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從單月保費增量看,富德生命人壽從7月份開始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出現大幅增長,7月環比增長151.40%。珠江人壽環比增長150.45%,君康人壽環比增長124.76%。而在9月份網銷萬能險大量下架整改后,上述三家險企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也出現了下滑。富德生命人壽9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環比下降41.73%。同期,君康人壽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環比下降96.84%,珠江人壽環比下降71.35%。
部分產品恢復網銷
對于今年9月以來的網銷高收益萬能險集體下架事件,據記者此前了解,是因部分險企的萬能險產品存在“長險短賣”的行為而被保監會責令整改。此外,除了規范銷售行為外,根據今年7月保監會下發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理財型保險跨區域銷售也被明確叫停,只能面向設有分支機構的區域銷售。對此,有業內人士此前向記者表示,“一旦整改完成,銷售行為做到依法合規后,網售高收益萬能險還是會繼續銷售的。”
然而記者注意到,雖然已經時隔近3個月,但網銷高收益萬能險產品情況仍無太多改善。多家險企官網的相關產品狀態仍顯示為“售罄”或“暫停銷售”,多家第三方平臺上的相關產品狀態也顯示為“空缺”。不過,也有部分平臺恢復了一些高收益萬能險產品的銷售。比如,招財寶發布的公告顯示,11月28日,該平臺的萬能險產品網銷已經恢復,11月29日開始,已經有保險公司將其萬能險產品上架銷售,某歷史年化結算利率在6.5%的產品,兩天內銷售額達9.5億。
此外,中民保險網銷售的新華i理財二號兩全保險(萬能型),歷史年化結算利率為5.25%;陸金所銷售的百年穩贏保兩全保險(萬能型),11月結算利率為6%。京東金融在售的三款萬能險產品收益較高,分別為中華人壽的中華長盈1號終身壽險(萬能型),歷史年化結算利率為6.5%;恒大人壽(原中新大東方人壽)的中新大東方財富雙盈4號兩全保險(萬能型)和中新大東方恒大穩贏1號兩全保險(萬能型),歷史年化結算利率分別為7%和5.6%。不過,京東金融上述三款在售的產品或因受制于網銷地域限制,目前關注度似乎不高。資料顯示,中華人壽的銷售地域為北京,恒大人壽則為重慶、四川、陜西、湖北、湖南。
某仍未恢復網銷高收益萬能險產品的險企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身份),目前還沒有接到新產品上線的通知。而此前熱衷于高收益萬能險的某中小險企負責人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已完成了整改,正在等待保監會批復。”
險資流動性管理引關注
近期,險資爭相舉牌上市公司的行為引發市場熱議。就目前險資的舉牌對象來看,其對地產行業可謂青睞有加。而作為險資舉牌的重要資金來源,高收益萬能險產品也處在了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中。
對此,華寶證券分析師指出,高收益萬能險產品恰恰是期限錯配的重要領地。“特別是通過互聯網銷售的產品期限一般都非常短,大部分都在1年以內,甚至還有幾個月的。但為了保證高收益,這類產品主要還是投資非標等長期資產,這種期限錯配很可能會提升保險公司的退保率,對險企償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容易引發流動性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12月11日,保監會印發《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針對當前部分險企在資金運用上期限錯配、成本收益錯配的情況,要求其進行壓力測試,實現資產與負債的良性互動和動態匹配,防范錯配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如具體規定“普通型、分紅型、萬能型保險產品大類賬戶中,至少一個大類賬戶資產收益率小于保險產品資金成本的人身保險公司需提交壓力測試報告。”
對此,華寶證券分析師表示,此前的網銷萬能險產品過分強調收益而忽略了保障功能,《通知》的出臺是出于對保險資金流動性的管理,可能會對這種收益高、流動性“好”的互聯網產品造成影響。不過,上述分析師同時指出,保監會逐步規范、嚴格的監管有助于提前防范萬能險存在的風險。加之人身險費率改革完成,為我國萬能險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