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3 20:14:01
進入2015年,股權眾籌依舊快速發展,但如何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保障投資者的流動性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12月23日,股權投資平臺36氪宣布推出其退出機制"下輪氪退",以解決行業退出的痛點。同時,12月24日將上線三至四個具有"下輪氪退"的項目。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進入2015年,股權眾籌依舊快速發展,但如何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保障投資者的流動性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12月23日,股權投資平臺36氪宣布推出其退出機制"下輪氪退",以解決行業退出的痛點。同時,12月24日將上線三至四個具有"下輪氪退"的項目。
"跟投人在'下輪氪退'退出時有三個出讓比例的選擇,即不出讓其持有的股份、出讓其持有的50%的股份、出讓其持有的100%的股份。而不做選擇的,則默認為不出讓其持有的股份。"36氪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魏珂介紹道。
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當前所謂的"股權眾籌"按照監管規定,仍然屬于私募股權融資的范疇,本質上是一種風險投資行為,投資人能夠退出的概率應該符合整個行業的平均值,并且退出的周期也較長。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股權眾籌的退出方式與VC基本一致。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幾種退出方式中,下一輪融資退出估值不高,收益不大;被收購退出成功概率小,未來不排除股權眾籌行業會探索交易所股權轉讓的方式。
業內:行業高風險特征決定了退出困難
據了解,36氪"下輪氪退"規定,選擇采用該機制的融資項目在正式交割完成后,該企業在兩年內的隨后兩次正式融資,本輪股東均有選擇退出的權利;如最終交割后的2年內,融資公司未發生任何一次正式融資,則退出期延長至最后交割后的3年內。
事實上,股權眾籌退出問題一直以來是業內討論的重點。
"股權眾籌的投資人一般采取領投+跟投模式,成立有限合伙企業,由領投人作為普通合伙人管理日常運作,普通投資人要想退出時,面臨有限合伙企業中份額的轉讓問題,有限合伙企業如何設定轉讓合理的轉讓機制,如何估值等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 易觀國際分析師來妍表示。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陳莉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投資人選擇退出機制目的,一是兌現既得利益,二是投資項目前期風險過大,投資人提前撤資。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退出周期都相對較長,不能保證資金強流動性,另外根據我國現行法規,未上市企業不得在公開市場進行交易。退出機制一直是眾籌難解的問題。
金麟亦坦言,股權眾籌本身的高風險決定了其退出必然是困難的,其成功概率受到整個行業環境、資本市場環境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此類市場風險是客觀的,是難以規避的。
行業或探索交易所股權轉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按照目前市場機制,目前國內股權眾籌的退出主要有次輪融資退出、被收購退出、上市/新三板掛牌、企業回購股份等多種方式。不過,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困難,亟須建立主流退出方式。
"創業初期,燒錢厲害,所以下一輪融資可能就間隔不久,對于投資人來說,好處在于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退出,缺點是估值不高,收益不大;創業團隊的失敗率很高,被收購除了發展還要看機遇,這種退出方式概率太小;創業團隊要上市或新三板掛牌,難度大,時間長,投資人幾年內無法變現,而在公司發展階段,股東回購的概率很小,也難以成為主流方式。"來妍分析指出。
來妍進一步表示,只有建立一個專門針對眾籌成功企業的掛牌平臺,可以進行規范化、透明化的股權二級流轉,保障投資者的流動性,才能真正成為主流退出方式。
金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上述幾種退出方式之外,未來不排除(股權眾籌)行業會探索交易所股權轉讓的方式。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未來一大方向,隨著轉板機制的建立及成熟,相信一些初創企業登陸新三板上市融資將成為一種大的趨勢。
那么,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股權眾籌是否將迎來退出潮?
"股權眾籌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長期投資行為,一般的投資退出期限為3~5年。股權眾籌近兩年的火爆,或許只是剛剛萌芽。2016年,不排除個別好的項目可以優先實現退出,一些發展良好的初創企業或許將得到更高的估值增長和投資,但更多的企業相信仍將處于發展期,靜待市場的考驗。整個全球資本市場的環境,也將對股權眾籌行業的退出產生重要影響。"金麟表示。
來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以來,股權眾籌市場逐漸趨于理性,未來如出臺更加嚴格的監管,以及更加明確的規則,股權眾籌市場將會迎來一次大洗牌,一些不規范或者規模小的平臺將面臨倒閉或轉型的命運。
(編輯:姚茂敦 審核:趙慶 終審:涂勁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