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1 23:56:49
寧夏枸杞保護協會會長陶華對記者表示,野生黑枸杞產量稀缺,多年來一直供不應求,而人工培植則存在較高門檻,僅有少數企業有能力發展黑枸杞產業。黑枸杞在市場上的稀缺狀態在短期內或難以改變。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畢華章
23名員工撬動5500萬資產
其實,市場對黑枸杞的熱捧主要是因為野生黑枸杞的稀缺性,在這種長期的供需失衡下,黑枸杞的人工培植趨勢令不少企業看到了機會。
黑果枸杞轉讓說明書稱,隨著人們對野生黑枸杞的無序采摘,黑枸杞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加之黑枸杞在野生環境中受制于當年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明顯,人工馴化野生黑枸杞并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成為必然。
“野生黑枸杞產量稀缺,但是人工培育的門檻也比較高。不僅需要土壤、氣候等條件適宜,而且所需資金規模較大,這也是對企業的一大考驗。”寧夏枸杞保護協會會長陶華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寧夏的枸杞企業中,從事黑枸杞培育的企業仍然較少,整體供應仍然緊俏。
記者梳理后發現,在已掛牌新三板的公司中,從事枸杞業務的公司有早康枸杞(430631)、沃福百瑞(833270)等,但核心產品為黑枸杞的則是黑果枸杞。
作為頗受關注的“黑枸杞”第一股,黑果枸杞發展頗為迅速。黑果枸杞成立于2012年4月,截至今年3月底,也就三年時間,公司總資產便達到5578.18萬元。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的全部員工僅有23人。
公司在轉讓說明書中解釋稱,近兩年來公司業務發展迅速,生產規模和銷售規模均保持快速增長,增長較大的為存貨,主要為黑枸杞產品。另一方面,公司于2014年12月實收資本增加2500萬元,投入公司生產。
在黑果枸杞的資產中,生產性生物資產共計1290.70萬元,主要包括紅枸杞樹、黑構杞樹、枸杞芽茶樹等,目前已經種植黑枸杞2000畝、紅枸杞200畝。
公司轉讓說明書稱,紅枸杞和枸杞芽茶為枸杞行業的傳統產品,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且同質化嚴重,今后公司還將繼續將業務重心聚焦于黑枸杞的發展上。
稀缺概念受關注
借助稀缺概念和獨特的競爭優勢,黑果枸杞掛牌后備受機構關注。
黑果枸杞董秘郭燕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掛牌以來,有許多機構投資者前來調研,公司近期主要忙于接待投資者。”其稱前來公司調研的機構中包括多家國內知名私募。
在吸引資本市場關注的同時,黑果枸杞或將成為寧夏其他枸杞企業效仿的范例。
事實上,不僅是黑枸杞如此,規模更大的寧夏枸杞行業也期待這種資本效應。
“對枸杞產業而言,借助資本市場可以推動企業更好地解決資金難題,也能促進企業規范發展,獲得更大的市場。但是目前掛牌新三板的公司數量還遠遠不夠,現在很多企業還在準備上市工作。”陶華稱。
寧夏枸杞保護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的枸杞種植總面積為230萬畝。其中,寧夏地區枸杞種植面積為87萬畝,占比為37%,寧夏是全國最大規模的枸杞種植地區。
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就寧夏而言,目前共有枸杞加工、營銷企業約100多家,其中枸杞規模加工流通企業50多家。主要知名企業包括寧夏紅枸杞、百瑞源、早康枸杞、杞濃枸杞等,主產區中寧縣及其周邊地區已成為全國枸杞的集散地。
不過,在卓創資訊中藥材分析師張斌看來,黑枸杞產品目前受到市場追捧,但是投資者或許也會謹慎考慮。“目前多數枸杞種植、加工企業處于基礎產品階段,深加工產品很少。再加上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下,投資者考慮的可能不僅是產品優勢問題,還包括綜合回報,或許會更加理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