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27 01:06:25
實際上,即便沒有配資、融資盤,只要股價過度偏離其內在價值,股價回歸也是遲早的事。現階段妖股炒作有由點到面蔓延的趨勢,而一個個股泡沫洶涌的市場,很難成為穩定的市場。
每經編輯 熊錦秋
◎熊錦秋
在證監會開出巨額罰單的震懾之下,昨日A股市場前期一度搶盡眼球的多只妖股開盤即現大面積跌停。
中國證監會23日發布消息稱,日前已對12宗操縱證券市場案件調查、審理完畢,12宗案件擬罰沒款金額總計超過20億元。
在證監會擬處罰的12宗操縱市場案件中,比較典型的即吳某樂、深圳市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涉嫌合謀操縱“特力A”一案。有市場人士分析稱,吳某樂等可能在7~8月參與特力A行情,不過其后特力A遭爆炒或另有推手。
證監會從立案到調查取證固化證據,再到行政處罰,有個時間過程。證監會對吳某樂等莊家的行政處罰金額為其違法所得3倍,應該只是針對7~8月違法違規者的數據。
而今年9月以來,“特力A”無疑堪稱“妖股之王”,漲幅遠大于7~8月份,操縱嫌疑極為明顯,或許莊家對特力A的操縱行為仍未終止,其違法所得目前也并不確定,因此證監會目前做出的行政處罰很可能沒有考慮9月以后特力A被操縱的嫌疑。
進一步分析,其中存在兩種可能:一是7月以來爆炒特力A的幕后大莊家還沒有被揪出,證監會只揪出了其中一部分,其余操縱主力仍在市場頂風作案;二是9月以來有新的莊家進入特力A進行操縱。無論哪種可能,證監會都有必要針對9月以來特力A遭爆炒的操縱嫌疑,再次進行深入調查。
特力A等妖股帶壞了市場風氣,部分投資者甚至包括一些私募基金都在尋找有妖股潛質的股票,以圖暴利。
但妖股往往盤子小、業績一般甚至虧損,這讓市場形成黑白顛倒、劣勝優汰的不良風氣。
有人甚至認為,妖股炒作有利于活躍市場氣氛,其盈利效應有利于吸引股民入場,因此對妖股炒作不宜過分監管。
對此,筆者認為,市場的資金量畢竟是有限的,妖股炒作引導市場資金向妖股集中,其他好股票就可能成為拋售對象,績優股難有行情甚至出現下跌,讓一些堅守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虧損。這部分投資者的價值觀與投機賭博市場的“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有的只能忍痛離場。
妖股的“盈利”效應具有極端欺騙性,其實質只是財富轉移游戲。雖然有些早期進入的散戶可跟著“喝點湯”,但對于多數跟進炒作的散戶,無異于刀口舔血,最終主力莊家在派發完大部分籌碼之后,股價難免暴跌。
之前億安科技、中科創業等莊股結局無不以股價崩盤告終,主力幾元的成本最終可從市場幾十元退出,市場最終為此大量失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年6月以來出現的股市下跌,絕不只是場外配資、場內券商融資盤在股市下跌時的強制平倉機制所引發,關鍵原因在于部分個股股價過度偏離其內在價值。
實際上,即便沒有配資、融資盤,只要股價過度偏離其內在價值,股價回歸也是遲早的事。現階段妖股炒作有由點到面蔓延的趨勢,而一個個股泡沫洶涌的市場,很難成為穩定的市場。
有些投資者虧損不從自身找原因,到時妖股暴跌,或許又要去找監管部門要說法。所以,投資者不要貪圖一時之利,應該遠離這些妖股,免遭殃及。
一些妖股其實只是殼公司,但現在一個妖股之殼卻可以被炒到天價,其實質就是莊家依托股價操縱的搶劫行為。要防止妖股炒作風險漫溢,不能僅僅是通過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來進行管控,在此基礎上投資者也務必要好自為之。妖股的暴利效應讓很多人都難以招架,畢竟貪婪與恐懼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弱點,對此監管絕不能缺位,監管部門應該旗幟鮮明地打擊市場操縱,有一起就查處一起。只有監管部門嚴格監管執法,才能引導市場形成優勝劣汰機制和良性投資氛圍,也才能防止妖股之風禍害市場、禍害投資者、禍害社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