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3 16:55:54
2014年,長城汽車毛利率為27.7%(東方財富通數據),法拉利為25.05%;凈利潤率指標,長城汽車為12.85%,而法拉利只有9.59%。
每經編輯 黃修眉
近日,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FCA)即將拆分旗下品牌法拉利上市,并預計開放10%股份的消息轟動全球,車迷們心想終于能一窺這家神秘企業的真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官網獲取了法拉利的招股書,招股書信息顯示,這家擁有86年悠久歷史的超豪華品牌,計劃融資1億美元。據已有報道,其估值已經超過百億美元。
但記者仔細研讀招股書后發現,盡管法拉利跑車出廠均價高達275萬元人民幣,但無論是從規模——總營收、凈利潤,還是效率——毛利潤率、凈利潤率,竟然都不如A股上市公司長城汽車(601633,SH)!全球第一超級跑車品牌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樣暴利。【最新動態】法拉利在美IPO 開盤價60美元大漲15.4%
出廠均價高達275萬 但賺錢能力不如長城汽車
法拉利跑車價格貴,是不爭的事實,但從公布的財務數據上看,法拉利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奢侈”。
根據公司7月23日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的首次公招募股(IPO)上市申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2014年法拉利出貨7255輛車,實現凈收入27.62億歐元(約合200億人民幣),也就相當于每輛法拉利的出廠均價為275萬元,對比汽車之家網站產品庫列出的在售法拉利汽車價格,國內在售價格最低的為“法拉利加利福尼亞”,約308萬元。顯然,國內法拉利最低售價高于法拉利的出廠均價,如果和法拉利最低定價的車系相比,中外之間的價差無疑將更為明顯。
一輛車出廠均價275萬元,對普通人來說仍是天文數據,但如果從另外一些數據看,法拉利高價卻并不暴利,其賺錢能力甚至不如長城汽車——盡管兩者都有濃重的家族味道(菲亞特家族和魏建軍)、都是生產單一車型出名(超級跑車和SUV)。
從規模來看,法拉利2014年實現營業收27.62億歐元(200億人民幣),長城汽車為626億元;法拉利2014年凈利潤為2.65億歐元(19.13億人民幣),長城汽車為80.4億元。
好吧,有人要說,長城汽車是SUV,一年出貨量以數十萬計,法拉利只有數千,兩者規模本身就有巨大差異。但如果我們考慮相對指標,法拉利的賺錢能力仍不如長城汽車,這和大眾心中超級跑車一定高利潤的印象大相徑庭——同樣以2014年數據為例,長城汽車毛利率為27.7%(東方財富通數據),法拉利為25.05%;凈利潤率指標,長城汽車為12.85%,而法拉利只有9.59%。
上市不是為了融資 法拉利賣的是“情懷”
當然,正如法拉利在上市申請中所說的,法拉利最重要的是品牌。“奢侈”、“唯一”、“創新”、“藝術”,這是法拉利在向投資者介紹品牌競爭力時的自我描述。可以說的是,法拉利上市賣的是情懷。
過去幾個月里,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首席執行官、法拉利董事長塞爾吉奧·馬爾喬內(Sergio Marchionne)一直堅持表示,法拉利品牌應作為一家奢侈品生產商來進行估值,就像普達拉或愛馬仕那樣,而不是作為一家汽車制造商來進行估值。奢侈品公司的市盈率一般都在20倍以上,相當于汽車制造商的平均市盈率的一倍以上。因此下周即將上市的法拉利權估值已超100億美元,被評為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IPO。
不過,既然法拉利賣的情懷,對投資者而言,其資本市場賺錢效應就要打個問號。
美國媒體如此評價法拉利的上市計劃,作為第一家獨立拆分上市的豪華跑車制造商,法拉利其實既不具備長期的價值投資潛力,也缺乏短期投機的機會。這決定了法拉利的市場具有很大局限性,屬于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即至少數百萬人民幣的高性能跑車。
86年的品牌與技術積淀,是法拉利最大的財富。但這筆財富,在資本市場可不能當飯吃。法拉利管理層一直堅持品牌的小眾路線,每年只生產7000輛左右,每款車價格都超級給力。
法拉利目前的旗艦超跑LaFerrari,限量生產499臺,售價140萬美元(約合887萬人民幣),在2013年發布后便被預定一空。這說明該品牌的受歡迎程度:產品根本不愁賣,就看你想賣多少。但話說回來,能支撐起如此的品牌價值的,除了產品本身外,“小眾”的理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作為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最大的一筆財富,法拉利就是賺錢機器。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首席執行官馬爾喬內說:“這次法拉利股權計劃是為了保證集團2014~2018年的營銷計劃,并且將會為公司及股東提供最大的利益。并且可以幫助公司在遇到銷量不佳時維持資金周轉。而這也符合法拉利及FCA其他品牌不同的發展路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