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10-12 09:39:24
報告指出,銀行業將是決定性力量,P2P等創新工具只是有益補充,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估值必須按照不同階段予以區別。報告認為,P2P平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本質上仍然是普惠金融,其體量難以做大。
10日,由中關村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共同舉辦的“2015中國北京互聯網金融創新論壇暨《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5)》(下稱“報告”)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報告由前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博士擔任主編,中科金財董事長朱燁東博士擔任執行主編,在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指導下,中科金財牽頭組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國泰君安研究所、安徽金融資產交易所、大連金融資產交易所等業內知名機構共同參與撰寫完成。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5)》延續了前兩年對行業的巨大影響力,較之前兩年的研究成果,其觀點更加鮮明,亮點更加突出,實踐積累更加深厚,解析了2014年互聯網金融領域發展的大事件,并對2015年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發展變化和趨勢進行了預測。
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上,報告指出,銀行業將是決定性力量,P2P等創新工具只是有益補充,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估值必須按照不同階段予以區別。報告認為,P2P平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本質上仍然是普惠金融,其體量難以做大。在未來的幾年,P2P將會出現行業的大規模整合或向一站式投資理財平臺的方向發展,也將與O2O進行融合,成為以銀行為主體的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
而目前,銀行的信貸資產達到68.8萬億左右,P2P的規模在3000億左右,眾籌規模約為幾億元,兩者合計大概占到銀行信貸資產規模的千分之四。從規模上看,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形態遠遠不及銀行的信貸規模。目前國內在冊企業約有1800萬個,小微個體戶6000多萬個,即便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全面放開,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依然是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首選方式。
報告執行主編朱燁東表示,我國發展互聯網金融的主流趨勢是傳統的金融機構向互聯網金融領域延伸,在可見的未來,主要融資渠道還是銀行。實現資產證券化之后,互聯網銀行將會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核心特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