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23 00:57:25
筆者以為,前述兩點對C端市場的價值沒有對B端市場的價值大,個人的新視野更多的是種游戲,個人的新活動維度則可能連游戲都稱不上。真要做B端市場,這可以從軟件商業模式的變更上找到啟示。
每經編輯 李智勇
◎李智勇
上周末,全球首個大疆無人機4S店正式落戶昆明,無人機正走向普通消費者。
實際上,無人機是一種在B端(對企業)方向大有前途的產品,但公眾更多把它用在C端(對消費者)方向上,這也許與大疆的成功有關。但如果把無人機局限在C端市場上,由于市場的狹窄和硬件產品受摩爾定律作用,會有很多企業面臨經營窘境。那么,無人機的價值到底在那里?
抽象點來看,無人機相當于給人一種新的視野和活動維度,所以它能創造的價值與這兩點相關。新視野比較容易理解,無人機最早的應用,比如地圖測繪用的就是這種新視野。新活動維度則是指低空這空間資源,比如順豐物流嘗試用無人機送貨。
筆者以為,前述兩點對C端市場的價值沒有對B端市場的價值大,個人的新視野更多的是種游戲,個人的新活動維度則可能連游戲都稱不上。真要做B端市場,這可以從軟件商業模式的變更上找到啟示。
舉個例子,IBM最開始的商業模式是一體化的,那時候電腦剛出來,讓行業用戶直接使用電腦是很困難的,但電腦確實可以對行業的效率提升做出巨大貢獻。為了解決這矛盾,IBM采用的方法是軟硬件一起做,讓行業用戶拿到的是完整可用的方案,但用戶需為此陸續支付費用。這一模式的表現形式是把軟件放在解決方案里,而用戶買的是整個方案,每單很大,按合同來收取費用。
接下來軟硬件越來越成熟,所以微軟的賣軟件License模式就起來了,用戶只需要為各種軟件分別付費,很多解決方案可以自己組裝和開發。到現在的SaaS(軟件即服務)則讓軟件的選擇更加靈活。這看似與無人機不搭界,但其實有著本質的關聯。
今天的無人機對行業用戶而言,相當于當年剛出現的電腦:一邊是潛在的價值;一邊則是導入非常麻煩。行業用戶也許有嘗試的勇氣,但讓每個人都從頭搞一套管理系統這是非常困難的。
反過來,這意味著IBM當年那種模式更適合現在的無人機,要讓行業用戶能很容易地導入無人機來系統優化自己的效率,那么賣的應該是方案而不單是無人機。銷售模式也不再是四處賣無人機,而是要和重點的行業用戶簽合同,這顯然和做C端市場無人機完全不同。
上述模式是否成立有三個關鍵影響因素:統一的規則、可靠的技術以及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和技術都比較好理解,這里最難的是統一的規則。企業通常渴望自由的市場,但真正的自由似乎只能在規則下面實現,這點在無人機的B端應用上會體現得非常明顯。
空間作為一種公共資源,沒規則肯定是不行的,這就和我們不能想象沒交通規則的馬路一樣。規則本身是平等的基礎,理想狀況就是經常說的“法無禁止都可行”,這樣平等就等價于在同樣的規則下每個實體都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再優勝劣汰。但這是理想狀況,往往比較難。
筆者建議規則的建立可以有以下兩種模式:一種是純粹試錯型,簡單講就是先沒規則,大家各行其是,到一定程度再根據具體情形來提煉出規則;另一種是預先定義相對寬泛的規則,這需要預置一些基本前提并推導。
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時候是第一種。這模式很多時候確實穩妥,但它不利于培養長期視角,進而影響有些投資。而無人機的B端業務需較多投入,所以需要長期視角,這也意味著第一種模式其實對無人機的應用并不利。
人的想象力總是比現實跑得快,這在文學上導致了科幻小說的出現,在創業大潮里導致了VC模式的出現。而賺錢的欲望正是這想象力的最好催化劑,再加上供應鏈的成熟,結果就變成了所有產品都是概念的輔助,而不是單純想做產品。現象就是無人機火的時候遍地都是無人機,機器人火的時候遍地都是機器人。
不過,無數現實證明不能創造獨特價值的企業(不管因為技術、管理、產品、模式還是渠道等),最終都會走到盡頭。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本文首發雷鋒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