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22 18:02:50
中韓自貿協定促成12萬億美元經濟共同體的達成,而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亦給韓國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中韓自貿協定促成12萬億美元經濟共同體的達成,而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亦給韓國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今日(8月22日),第10屆中韓高層財經界對話會在南寧召開,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在發言中表示,“中國的制造業、中國的所有產業都面臨著提質增效升級、靠技術驅動的發展和挑戰,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也會給靠創新驅動的韓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介入到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創新能力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簽署,由此兩國已經聯合形成了12萬億美元規模的巨大經濟共同體”,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會長許昌秀說,“被稱為中國之夢的‘一帶一路’政策和亞投行的出臺,對包括韓國在內的周邊國來說,可以創造很大的機會”。
中國結構調整給韓企帶來低成本資產整合機遇
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調整以及“中韓自貿協定”簽署的大背景下,韓國企業有望發掘低成本進入中國市場的機遇。
數據顯示,中韓建交23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50余倍,年均增速高達21%,2014年兩國間貿易額已經達到290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海外投資對象,韓國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和第五大海外投資來源地。
“從擴大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的角度看,以下幾個領域將是韓國企業的發展機遇,一是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帶來的機遇,在這個方面,首先對于中國企業的轉型發展,要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節能減排將催生出新的產業,這些新的產業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傅成玉表示,“二是中國的制造業、中國的所有產業都面臨著提質、增效、升級的、靠技術驅動的發展和挑戰,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也會給靠創新驅動的韓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介入到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創新能力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當前中國調整結構的重要領域就是產能過剩、去產能,在這個過程中,將給韓國企業帶來低成本進入中國現有產業進行資產整合的新機遇,同時中國國企改革也會給帶來新的機遇”。
傅成玉認為,中韓兩國高度契合的經濟發展理念及發展戰略,為企業間合作提供了巨大潛力,當前,中國政府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韓國政府也提出了發展創造經濟的理念,決心把量的增長轉變為以效率為中心的質的增長,兩國政府在經濟發展理念上不謀而合。
12萬億經濟共同體蛋糕待建
“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簽署,由此兩國已經聯合形成了12萬億美元規模的巨大經濟共同體”,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會長許昌秀說,“被稱為中國之夢的‘一帶一路’政策和亞投行的出臺,對包括韓國在內的周邊國來說,可以創造很大的機會”。
今年6月1日,中韓自貿協定的正式簽訂代表著中國迄今為止涉及領域最廣、內容最豐富、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綜合水平最高的一次自貿區簽訂。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中韓自貿協定將拉動中國實際GDP的增長0.34個百分點,拉動韓國實際GDP的增長0.97個百分點。
在互惠貿易方面,中國將有91%的產品對韓國取消關稅,覆蓋韓國進口額的85%,同時韓國最終將有92%的產品對中國取消關稅,覆蓋自中國進口額的91%。中國的紡織服裝、有色金屬、鋼鐵機械設備的行業企業可以進一步降低對韓國的出口成本,提高在韓國市場的份額,韓國的機械設備、化工、液晶顯示等行業將更好分享中國廣闊的商機。
“中韓自貿協定下,中韓兩國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更好的經濟投資環境,中韓兩國都是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兩國經濟總量占亞太經合組織總量的25%,物貨貿易將成員總和的29%”,傅成玉表示,“通過自貿協定中韓經貿關系將進一步緊密,并形成GDP總量達12萬億美元的市場,中韓雙邊貿易額將在5年突破4千萬億美元的規模”。
在傅成玉看來,中韓兩國產業結構和資源要素互補,為雙方企業間合作發展帶來持續動力,由于兩國在發展階段及資源、市場、技術、管理等稟賦上的差異,以及仍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使得雙方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企業可以借助韓國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渠道、品牌等經驗,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