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28 20:34:16
“中國經濟還并未真正探明底部,最明顯的標志應該是高投資觸底,目前投資增速還在持續回落中,并沒有真正穩定。”國研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每經記者 胡健
“中國經濟并未真正探明底部,最明顯的標志應該是高投資觸底,目前投資增速還在持續回落中,并沒有真正穩定。”國研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劉世錦是高層智囊之一,三年前他就曾提出中國將進入中高速增長的觀點。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連續兩個季度穩定在7%。
但他在今天(7月28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轉型再平衡”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就是高投資觸底。
劉世錦表示,以往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依靠高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可以解釋85%左右的總投資變動。其中,制造業投資又直接依賴于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以及出口增長。
最近數個月以來,中國投資增速已經從20%以上逐步回落至11.4%,僅在今年6月才止跌與上月持平,但是仍未明顯露出底部特征。
劉世錦說,一些市場指標可以和高投資觸底相印證,但目前企業盈利增速為負,PPI已經連續40個月處于通縮區間,且同比跌幅超過4%,這說明經濟仍然在探底。
究竟原因在哪里?劉世錦認為,與需求端減速相適應,供給端要較大幅度減少產量、去產能,以期促進價格和利潤回升。“目前鋼鐵等五大產能過剩行業的PPI已經達到負的20%,PPI負增長,這些行業就貢獻了80%的原因。”
目前發改委穩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而央行也在貨幣政策端連續進行降息和降準操作。
但劉世錦認為,“中國式通縮”,是由于產能過剩沒有得到及時調整而形成的,并不是由于貨幣供給不足。價格低迷,是過去10多年重化工業高速增長所形成的龐大生產能力,與減緩了的終端需求相比而出現的產能過剩所導致。
他說,這些行業經由洗牌實現相對收縮、達到供求平衡以前,價格和企業盈利能力都難恢復到可持續的水平。
“五大過剩行業需要去掉20%-30%的產能,如果僅僅依靠市場可能行不通。”劉世錦說,可以探索減少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的交易機制,建立產能指標,這些指標可以交易,與目前的碳排放交易類似。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