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28 01:03:05
這表明不只是市場的原因,還有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和市場開拓能力方面的原因,以及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思路的問題。
每經編輯 譚浩俊
◎譚浩俊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消息,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8441.8億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1~5月份收窄0.1個百分點。而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980.2億元,同比下降21.2%。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仍處于下降通道,但私營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都實現了正增長,尤其是私營企業,增長幅度達到了6.3%,已進入初步復蘇狀態。
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這不能不令人擔憂。為什么國有控股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差如此懸殊?客觀上講,這可能與宏觀經濟環境不佳、市場需求疲軟、大宗商品需求量萎縮、價格大幅下跌有關。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下降67%,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下降68.4%,這些行業都是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主。
但是,其他行業同樣面臨這些壓力,為什么運行情況要明顯好于這兩個以國有企業為主的領域呢?全部歸咎于外部原因,顯然理由是不充分的。
必須注意,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也都面臨需求不足的矛盾,但都實現了利潤總額增長。
這表明不只是市場的原因,還有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和市場開拓能力方面的原因,以及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思路的問題。
事實上也是如此,前些年,為了所謂的環境保護和開采安全等,對煤炭開采等行業實現了大規模整合,整合并不是放在市場體系下,而是行政強制收購和合并,將煤炭企業整合到幾家國有大企業的名下。
由于整合初期正處于經濟較熱時期,對煤炭等的需求也十分旺盛,因此煤炭價格節節攀升,煤炭企業的效益也非常好。相關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更是充滿成就感,認為整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期間,各大煤炭企業不斷改進擴大產能、增加供應,導致開采能力上升。
殊不知,市場是變化無常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徹底打破了煤炭企業的利潤神話,很快煤炭企業的利潤就大幅下降了,有些企業還出現了虧損。如果這些企業是其他所有制企業,可能就不大會面臨這樣的格局。因為即便價格大跌,企業也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利潤下降和虧損增加。
更重要的是,那些已經很難在市場參與競爭的企業,可能會通過轉型擺脫困境,同時通過體制機制的優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成本、減少開支、增加盈利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講,上半年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我們,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已經相當緊迫。如果再不對已經步入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再不讓這些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運行,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甚至還在用政策保護它們,保護落后、保護僵化的體制和機制,將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不利。
利潤只是一個方面,只要體制機制轉變到位,縱然出現虧損也不可怕。體制和機制轉型不到位才會成為企業永遠的拖累,使企業成為政府的負擔、市場的障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