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1 00:30:04
每經編輯 胡健發自溫州
專家訪談
專訪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周德文:以時間換空間 化解互保聯保危機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溫州
歷經30年風雨,溫州這座先于中國其他地區邁入經濟新常態的城市,目前正尋求二次騰飛。溫商回歸、金融風險化解、產業轉型升級等概念被頻頻提起,左右著這座城市的未來。
為了縱向梳理“溫州模式”的沿襲,并從現實出發剖析溫州經濟趕超發展的優勢與包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
“溫州模式”是逼出來的
NBD:“溫州模式”自提出以來,今年剛好30年,您怎么看待“溫州模式”的產生?
周德文:改革開放初期,溫州是最欠發達的地區,人多地少沒有資源。
在計劃經濟時代,能不能發展主要依賴國家投資,但國家對溫州幾乎沒有投資,當時溫州的交通條件也很差,對外連通就只有水路一條,和外界最主要的聯系渠道就是東海。
所以說溫州模式是被逼出來的。
改革開放春風一來,很多東西可以做了。當時號稱十萬農民洗腳上田,走出溫州。這有兩個好處,一是帶來了大量市場信息,計劃經濟開始往市場經濟轉換。比如西安缺的商品上海有,溫州人得到信息后,就從事長途販運。另一個好處是對市場需求特別敏感,能夠抓住一切市場機會。
NBD:您怎么看待“溫州模式”的傳承和延續?
周德文:可以說當年的溫州模式和現在的溫州模式已經完全不同了。那時候人只要勤奮,肯吃苦,有勇氣和膽量,就能夠走在時代的前面。大家還在沉睡,你已經清醒了。
現在全國都在發展市場經濟,溫州的優勢已經沒有了,傳統產業的產業結構也不行了,低成本低價薄利多銷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市場。
但溫州模式并不會消亡,而是隨著時間的變遷逐漸進化。在這個角度看,溫州模式是與時俱進的,創業精神也不會消失。
溫商“脫實就虛”的教訓
NBD:您怎么看現在的溫州經濟?
周德文:溫州人有經商傳統,抓住了政策和人口紅利,但現在不是小商品時代了,互聯網經濟已經崛起,堅守傳統產業不擁抱互聯網就會被淘汰。
我們不應該過度吹噓溫州模式,在新的市場環境里更應該反思溫州模式怎么和時代結合,溫州與互聯網+怎么結合。
但不能忽略的是,溫州仍有競爭優勢。改革開放的第一個三十年,溫州人積累了巨大財富,盡管金融危機導致財富縮水,但溫州的民間資本還是很發達。溫州民間固定資產有1.5萬億元,流動資本有8000億~10000億元,這是基礎。
溫州還有靈活的民營企業機制,是民營企業之都,企業機制是在大風大浪中磨煉而成,能夠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也是溫州經濟再次崛起的基礎。
NBD:您怎么評價金融危機以來,溫州和溫商的這種探索?
周德文:曾經以低成本、小作坊創業逐步發展起來的溫州產業,近年來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不得不承受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的壓力,生存越來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溫州老板們一方面試圖通過多元化投資以獲得回報最大化;另一方面,將流動資金和銀行貸款投入高利貸運作,炒“快錢”、炒“熱錢”。
溫州資本進軍山西煤礦,收購新疆油井,投資范圍越來越廣。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溫州資本開始涉足房地產、創投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領域,還在銀根收緊的背景下投向民間借貸市場。
溫州老板更喜歡收益快、短期回報高的項目和產業,并相互跟風,但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這種投資方式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
我覺得溫州就應該做中國民營經濟之都,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結合資本市場,把溫州打造成一個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溫州在中國、世界出名也是因為民營經濟,實體產業空心化、“脫實就虛”已經得到了教訓。
投資環境吸引溫商回歸
NBD:您怎么看待溫商回歸對溫州經濟的提振?
周德文:據不完全統計,溫州有60萬人分布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有175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創業,在全國211個地級以上城市成立了溫州商會,在外創辦企業2萬多家,創辦各類專業市場2000多個。
230多萬溫州人外出謀生,大量企業外遷發展,是因為當時溫州資源要素匱乏,交通閉塞,優惠政策少,關卡多、辦事難。現在,溫州已今非昔比,經過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大刀闊斧的改革,溫州投資的軟硬環境都已大為改觀。
溫商回歸,既有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的作用,也有溫州投資環境改善,發展機遇吸引的因素。
NBD:化解融資鏈和擔保鏈帶來的金融風險一直是溫州政府的重要課題,您怎么看?
周德文:互保聯保危機目前有的已經蔓延至第六圈,這十分可怕。溫州要化解互保聯保的危機,我覺得可能至少要200億元,讓銀行去解決,這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目前只能是政府制定政策,用時間來換空間。
目前,不少中小企業的確處于深度危機中,一方面因成本上升而利潤微薄,一方面又面臨較大的資金鏈斷裂危險。這其實也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契機,淘汰過于勞動密集型和落后的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對比而言,諸如高端裝備、生物工程和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利潤都能達到20%左右,而部分傳統產業的利潤甚至低至3%。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要產業升級,溫州也存在這個機遇.以制鞋為例,溫州現在面臨利潤攤薄問題,但意大利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沒有出現企業倒閉潮呢?關鍵還是要在質量和品牌上下功夫,這可能就需要企業的兼并重組。溫州不需要那么多小微企業,合理的重組能讓整個地區經濟受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