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27 17:59:1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股價上漲同時,不少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卻無懼高位,紛紛在此時完成對本公司股份的買入。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少員工持股計劃判斷準確。同時,受員工持股計劃買入的刺激,大部分公司股價迎來更加猛烈的上漲。
每經編輯 何劍嶺
每經記者曾劍
近期以來,由于A股整體表現走強,不少上市公司股價水漲船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股價上漲同時,不少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卻無懼高位,紛紛在此時完成對本公司股份的買入。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少員工持股計劃判斷準確。同時,受員工持股計劃買入的刺激,大部分公司股價迎來更加猛烈的上漲。
員工持股計劃無懼高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發現,5月以來,宣布員工持股計劃完成買入的上市公司已逾10家,具體如瑞康醫藥、海南海藥、中南建設、恒順眾昇、大華股份、康芝藥業和宜華木業等。綜合看,員工持股計劃完成買入的消息,對這些上市公司股價具有明顯的提振作用。
比如中南建設。該上市公司于5月7日發布確定版本的員工持股計劃。計劃稱,參與員工人數確定為138人,設立時資金總額上限為2.5億元。計劃將委托方略德合管理,并全額認購由其設立的“中南建設方略1號基金”(以下簡稱中南方略1號基金)份額。方略德合代表中南方略1號基金擬與國信證券簽訂股票收益權互換協議,約定由國信證券提供融資資金5億元,加上2.5億元,共計7.5億元開展以中南建設為標的證券的股票收益互換交易。中南建設這份計劃的亮點在于:公司控股股東將提供托底保證,保證員工自有資金收益率將不低于每年10%。
僅僅7日后,中南建設便宣布員工持股計劃完成了股份購買。公司員工持股計劃于5月12~13日通過大宗交易購入公司股份合計367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3.149%。購買均價為17.65元/股,較同期中南建設股票二級市場價格有小幅的折價。
上述消息對公司股價產生了巨大沖擊。5月14日,中南建設漲停,截至20日收盤,公司股價5個交易日累計上漲23.71%。以20日收盤價計算,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已實現近40%的浮盈。
恒順眾昇的情況則更為典型。公司股東會于2月審議通過議案,同意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當時股價尚不足20元。此后長時間內,雖然恒順眾昇股價一路飄紅,但該持股計劃并未將買入付諸于實際。直到5月14日,該持股計劃委托寶盈基金設立的“寶盈恒順共贏3號特定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展開增持。短短2個交易日,其合計購買恒順眾昇股份87.58萬股(占比0.29%),買入成本更是接近70元/股。5月18日~20日,公司股價更是累計上漲27.57%。截至20日收盤,恒順眾昇股價報收于96.80元/股,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的浮盈同樣近40%。
投資者可沿兩大投資路線
對于上述現象,信達證券研報表達了看好員工持股計劃的原因:員工持股計劃可以認為是大股東對業績硬性或潛在的訴求與持股員工對股價訴求的對賭。
該券商認為,員工持股計劃完全是大股東主動選擇的結果,這恰恰表明了大股東對公司股價的信心,可以理解成大股東在這種信心的前提下謀求業績、股價雙增的良性互動。相比高管,員工對所持有股票漲跌的敏感性更強(目前大部分員工持股為加杠桿),而員工對股價較高的關注度也會提振大股東對股價的訴求。
作為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無疑是投資機會。信達證券認為,員工持股計劃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目前股價接近或低于員工持有成本的標的,由于員工持股標的總體漲幅較高,尚未出現跌破持股成本的現象;二是基于已完成購買個股平均建倉成本普遍高于公告時點股價,建議關注尚未完成購買標的中,公告后漲幅較小個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述投資路線分析,發現A股目前的可選標的依然不少。如國聯水產5月20日公告稱,截至5月19日,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通過二級市場競價方式共計買入該公司股票194.3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0.55%。購買均價為30.17元,總購入金額為5863.65萬元。截至昨日收盤,國聯水產收盤價為34.38元/股。
又如洲際油氣公布員工持股計劃(草案)修訂稿,員工持股計劃設立時的資金總額不超5億元,涉及標的股票數不超過3000萬。與預案相比,由于董監高及中層管理人員認購熱情高于原計劃,其認購比例由原來的37.5%提高到40%;此外面向普通員工的B計劃存續期由原來的18個月提高到24個月。分析人士認為,高管認購比例提高,有利于彰顯公司信心,股票購買有望在短期內完成。
總體而言,上述兩個案例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A股市場上推出員工持股計劃,但仍未完成買入的上市公司還有數十家。至于其是否具備投資價值,還需投資者具體甄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