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26 22:53:48
在這個全球性技術和產業大變革的時代,與IT技術、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深度結合后,機器人開始從機器走入“人”的時代,開始具有感知、思維和人的智慧,變得更加靈活,具有更強的自主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每經編輯 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發自上海
毫無疑問,智能化風暴正席卷各行各業。除了通信以及智能家電等各行各業正對智能機器人的應用表現出強烈的需求,金融領域對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的需求同樣強烈。
今日,國內銀行業首款實體智能機器人“交行小e”正式亮相。據悉,該款“交行小e”實體身體來自于韓國的Future Robot,小i機器人提供思考的“大腦”,交行創造典型的金融行業應用場景,將智能機器人技術以更加鮮活、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并最終將其應用于交行日常客戶服務中去。
金融領域對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的需求并非現在才有,建設銀行此前在向互聯網金融服務轉型中,也結合最先進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基于在線文本語言交互方式,為客戶提供智能服務。
資深人士陳奇對此表示,如今銀行業實體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不僅擴寬了智能機器人的應用領域,為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交行小e”智能交互準確率達九成以上
在這個全球性技術和產業大變革的時代,與IT技術、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深度結合后,機器人開始從機器走入“人”的時代,開始具有感知、思維和人的智慧,變得更加靈活,具有更強的自主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小e”由于小i機器人提供思考的“大腦”,其智能交互準確率可在95%以上。
據了解,小i機器人一直專注于智能機器人核心語義交互技術的研發和產業應用,建立了包括學習體系、知識表示、語義理解和推理以及上層應用的完整架構,并針對不同領域相繼推出企業級、標準級、SaaS產品和多種解決方案,具有為廣大的企業輸送了來自云端的、強大的類人智能交互服務能力,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機器人云服務平臺,堪稱“中國最強大腦平臺”。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得知,除了交行“小e”,與微信合作的智能掃地機器人、未來還可以運用至醫療上的微創手術機器人,教育類的考試機器人、學校導引機器人,家政類的清潔機器人、養老護理機器人等等。只要小i這個大腦進去的話,就可以讓這些硬件智能化起來,在各種場景中為人類提供服務。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來,小i機器人的“中國最強大腦”云智能平臺可以使各個單位、各個機構都可以利用這個開放的平臺,迅速的發展各自的各種應用,同樣的把一般的機器人連到這樣的平臺上,就變成了智能機器人,不僅可以做更多更好的工作,還能給予更好的服務。
家用機器人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美國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統計,2012年全球消費的機器人產品總額已經達到16億美元,這家公司同時還預測,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65億美元。
而在不久前,國務院還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把智能機器人列入十大重點領域。
資深人士Bob Lee認為,除了通信,智能家電以及金融行業,實際上家用機器人行業擁有更巨大的潛力,“機器人”目前正在大舉“入侵”普通家庭。
在今日的CES Asia展上,家庭服務型機器人——小魚兒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宋晨楓就告訴記者,小魚在家就是抓住了一個尚未很好滿足的硬需求,從家人之間的陪伴需求切入,打造圍繞家庭的內容服務平臺。小魚在家作為家庭服務型機器人的開創者,打造了一種全新的碎片化實時通訊體驗,改變了人們和家連接的方式。
從小魚在家的用戶數據來看,其表現出的強用戶粘性,或是投資方信心的基礎:與其他智能硬件產品消費群體多集中在一線城市不同,目前購買小魚在家的用戶已經遍布中國180多個地級市,這顯示了在人口流動巨大的中國,家庭陪伴的需求已不分地域,與此同時,小魚在家還有了美加俄新德等海外用戶。數據顯示,超過50%的家庭每周至少6天會通過小魚在家和家人見面,40%左右的用戶用小魚在家手機應用每天“回家”5次以上,這種高頻次的使用,遠超傳統通訊工具。
據悉,自2015年初發布全球首款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小魚在家后,小魚兒科技一直備受業界關注。早在公司成立初始,即獲得光速安振和創新工場的A輪投資;其B輪融資目前也已經結束,B輪投資方包括創新工場、成為資本、富士康和光速安振。目前,該公司已完成兩輪累計近3000萬美元的融資。
“開復老師是我們產品的001號用戶,他對科技的發展極其敏銳,不斷給我們各種產品和市場方面的反饋和建議,工場的投后團隊還把小魚在家推薦給很多明星大佬們,其中包括了富士康的郭臺銘。”宋晨楓表示,富士康的投資能快速地敲定離不開郭臺銘本人的推動。
據宋晨楓透露,郭臺銘目前家里有三臺小魚在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