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1 02:12:26
◎成都商報、每日經濟新聞聯合報道組記者 江然
“韓流”匯聚天府之國,閃耀蓉城——由中國每日經濟新聞與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共同主辦的“2015世界知識論壇·中韓企業家高峰論壇”今日開幕。
作為此次論壇的重磅“開胃菜”,昨日,備受期待的“中韓影視文化產業論壇”在成都率先啟幕。從CJ集團會長孫京植到SM娛樂集團會長李秀滿,從韓國每經傳媒集團會長張大煥到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文化咨詢產業室室長尹太鏞,韓國文化產業領域的領軍人物幾乎全數亮相。
這些重量級外賓與光線傳媒、英皇娛樂、樂視影業、華策影視等中國知名影視文化企業高管一道,暢談中韓影視人才和技術領域的機遇和挑戰,共論中韓影視表演領域的平臺合作趨勢,展望中韓合拍影視作品的市場機會。
對韓國人來說成都是很親近的地方
近兩年,中韓兩國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越發頻繁與深入。
2014年7月,《中韓電影合作協議》正式簽署,擴大了兩國電影聯合制作領域的合作。同年10月,兩國政府開始推進建立2000億規模的中韓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今年,中韓FTA落定。在這個大背景下,文化產業內容合作與交流被寄予厚望。
實際上,中韓兩國文化交流本就具有悠久歷史。
“中韓兩國在漢字基礎上形成知識和文化的共同體,我們過去在哲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擁有很深的友情。”昨日,韓國每經集團會長張大煥率先表達了對中國、特別是中國西部的友好感情。“對韓國人來說,成都是非常親近的地方。因為韓國人必讀之書包括《三國演義》,劉備建立的蜀國之都就是成都。”在他心里,盡管中韓相隔千里,情誼卻堪比知己。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文化咨詢產業室室長尹太鏞同樣認為,本次中韓影視論壇在歷史悠久的成都舉辦,意義非凡。“這里物產豐富、人民友好,包括文學、藝術、哲學都非常發達,且經濟成績優異。” 尹太鏞昨日在論壇現場說道,“此外,這里環境優美,也是熊貓之鄉,所以很多韓國人想來這個地方。”
四川也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影視、文化、旅游、演藝、娛樂等重點產業。
統計顯示,2013年四川省廣播影視業總收入137.9億元,實現增加值57.43億元,城市院線24條,農村院線23條,城市影院236座,熒幕1283塊,電影票房收入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六。在業內人士看來,四川的政策環境、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都為影視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片投資興業的沃土。
中韓文化合作應“求同存異”
數據最能說明中韓兩國文化產業合作的熱度:過去6年中,中韓兩國間的文化產業交易量增加了3倍。
“這并不是單純的內容交易,還包括平臺出口、資本投資、聯合制作等。簡而言之,合作水平現越來越高,關系也越來越緊密。”張大煥說。由華誼兄弟投資,韓國團隊制作的電影《王牌巨星》就是代表案例之一。
中國市場規模之大,發展速度之快,令全世界矚目。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超過300億元,今年或超過400億元。有機構預計,2017年中國票房就會超過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一大票房市場。
潛力巨大是吸引外來投資者的重要原因。韓國PMC會長宋承桓直言,韓國市場狹小,相比之下中國市場更加龐大,“兩國之間到了合作的時代,可以創新出亞洲內容,支配世界市場。”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韓兩國在市場和文化方面存在的諸多差異,比如藝人養成、合約意識、表現形態、政策差異等,這些也是雙方建立影視合作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在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看來,如果要探討中韓娛樂業的合作,就必須直面差異,正視問題,同時建立新的信任關系。“我們注意到很多中韓合拍的電影,這里面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王長田以合拍電影為例說道,“是韓國演員演了中國電影電視劇,我們必須配音,但效果中國觀眾很難接受。就像中國電影電視配上英語,沒法走向世界一樣。”在他看來,中韓合作時,如果兩國藝人能相互學習語言,效果將完全不同。“這看起來是一個小問題,實際上是非常大的問題,這涉及文化認同和對觀眾的尊重。”他說。
近期,由CJ E&M投資打造的電影《重返20歲》以一種新穎的方式對中韓合拍片進行嘗試,取得了3.7億元票房的佳績。“這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中韓合拍電影,因為它一上來就考慮了文化差異。”王長田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