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22 01:35:06
昨日,中糧屯河發布了2014年業績報告,營業收入約89.39億元,同比下跌20.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3237萬元,同比跌幅近60%。
每經編輯 董來孝康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以糖業制品為主的中糧屯河交出的2014年成績單卻難以讓投資者感到“甜蜜”。
昨日,中糧屯河發布了2014年業績報告,營業收入約89.39億元,同比下跌20.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3237萬元,同比跌幅近60%。
另外,中糧屯河的短期借款從2013年底的32.43億元,飆升至2014年底的64.7億元,同比增幅近100%,但目前中糧屯河手上只有15.07億元的貨幣資金,相較于2013年底的10.17億元,增長不到5億元。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中糧屯河董秘及證券事務代表,但電話先是處于無人接聽狀態。隨后記者通過郵箱發送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也沒有得到回復。
糖業毛利率不到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其年報了解到,2014年中糧屯河的糖業制品、番茄制品、林果制品、農資銷售和農作物種植收入分別約為90.97億、17.7億、0.25億、0.41億和1.13億元,合計110.47億元,經過內部抵消之后,2014年中糧屯河的營業收入約89.39億元。
中糧屯河曾在2013年年報中透露,預計2014年營業收入102億元,但實際上只完成了近88%;中糧屯河方面認為,主要是其食糖銷量及銷售價格均下降較大所致。
無獨有偶,南寧糖業發布的2014年業績快報顯示,營業總收入約為26.93億元,相較于2013年下跌近39%;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87億元,而2013年則盈利4937萬元。
盈利狀況不容樂觀的背后是糖類業務毛利率過低的現實。2014年,中糧屯河的糖業制品毛利率僅為5.82%;貴糖股份的糖類業務毛利率也不過5.2%。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向記者表示,糖類上市公司業績不佳,與當前宏觀經濟下行、白糖需求下降、市場價格持續下跌有關。
縱觀整個行業形勢,國內食糖業務繼續受到全球供過于求因素及進口糖數量大幅增加的沖擊,國內糖價連續三年下滑。
以白砂糖產品為例,2014年價格比2013年下跌893.12元/噸(含稅),但原料蔗收購價格下調幅度卻很少,以廣西為例,2012/2013年榨季和2013/2014年榨季原料蔗收購價格分別為475元/噸和440元/噸,僅減少35元/噸。
凈利潤“五連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0年到2014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中糧屯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約為-7764萬、-2362萬、-7.81億、-3.26億和-1.48億元。這意味著,中糧屯河主業連續5年虧損。
與此同時,中糧屯河2014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為-21.95億元,同比下滑361.47%,是其近四年來首次為負,2011年到2013年分別約為4.99億、6.9億和8.4億元。
中糧屯河方面給出的解釋是,主要系收到貨款同比減少及2013年支付中糧集團的糖業進出口業務合并日資產款、北海糖業股權款所致。
為此,中糧屯河不得不依賴外部借款。截至2014年底,中糧屯河的短期借款達64.7億元,相較于2013年底增長了約32.28億元,同比增幅近100%。
中糧屯河方面坦言,這主要是為了避免生產期銀行放貸遲緩,影響正常生產運營,減少了銀行貸款的歸還。
但中糧屯河仍有較大的資金缺口。根據2015年度經營計劃,中糧屯河2015年所需資金額度為105億元。“公司將主要通過向各金融機構和中糧財務申請貸款解決。”
中糧屯河自稱,將在食糖產業重點突出掌控國內外優勢資源、擴大生產規模的發展戰略;在番茄產業逐步向國內轉型、努力向下游拓展。
但宋杰凝告訴記者,由于國人消費習慣和理念轉變,對糖類制品的偏愛程度下降,加上國外進口白糖沖擊,2015年國內白糖產業恐怕依然難以有明顯好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