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6 01:17:59
昨日,在成都,還有來自四川20余區(市)縣商務部門負責人及企業代表現場對接京東,希冀求解農業電商發展。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謝振宇 實習記者 吳林靜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謝振宇 實習記者 吳林靜發自成都
“網上銷售僅占百分之幾,想對接京東這種電商平臺,讓他們來采銷(我們的產品)。”由于公司原有網店銷售不佳,作為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一家土特產企業的負責人,李興強希冀未來能“搭車”京東為自營直采農產品找到更好銷路。
昨日(4月15日),李興強參加了四川首屆京東商城電商資源對接大會。和李興強一樣,昨日,在成都,還有來自四川20余區(市)縣商務部門負責人及企業代表現場對接京東,希冀求解農業電商發展。
農業電商的發展,目前仍面臨諸多難題,對此,地方政府如何化解?京東集團發展戰略部高級顧問禚連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政府應著力解決人才和“修路”兩方面:一是培養相應的電商人才,而“修路”不僅是投入資金修建基礎設施;二是對農業電商的產業扶持等。
組團對接電商“大鱷”
在“互聯網+”勁風吹拂下,農業電商實際已是地方經濟謀求發展的利器之一,特別對于農產品進城。
李興強的公司,也希冀能借助農業電商發展來拓展產品銷路。但過去,公司自營網店的銷售效果并不好。他坦言,此前,公司的木耳、菌類等當地土特產,仍主要通過超市等渠道進行銷售。在網上,雖已進駐了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但實際效果并不佳,“無法有效導入流量是個問題”。
流量不多、知名度不夠是很多區縣自建電商平臺面臨的問題。四川瀘州市敘永縣經濟和商務局副局長林政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敘永當地民營企業打造的農產品電商平臺也被“埋沒”,投入近一年,銷量依舊上不去。
昨日,吸引四川20余區(市)縣組團到場的目的還在于,他們想了解如何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怎樣借助京東等電商大鱷的物流、平臺、知名度扶持本地電商產業的發展。希望通過對接,將更多優質的“四川造”農產品搬到京東,通過京東的物流渠道銷往全國。
在四川省商務廳一位官員看來,因為原本農產品面臨量小、分散的短板,“四川還多是山區”,加之產品品牌有所趨同,過往不僅銷售難,還容易打價格戰。讓縣區組團對接京東,通過京東這個大的平臺來進行整合,不僅可以借助后者的銷售、服務、物流體系,還使得“相同品類的農產品避免低價惡性競爭,讓農戶或生產企業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
以往,自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不在少數,但多數收效甚微。京東集團副總裁馬健榮對此則總結道,原因一是物流不健全;二是產品質量沒有實現標準化。
需著力解決人才瓶頸
想辦電子商務,可懂電商的人都不在縣里。宜賓市江安縣也在嘗試農產品電商化,人才問題成為制約該縣電商發展的一大障礙。成都電子商務協會相關人士認為,電子商務進農村,人才短缺是一大制約因素。
“既懂電商發展大勢,又熟悉地方特點,這樣的人才是十分稀缺的。”禚連春指出,政府應著力解決人才問題,“我知道就有省份通過建立專項資金,來培養人才。”
作為商務部、財政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試點縣之一,四川省仁壽縣一開始也遇到了團隊建設的問題,“培訓先行”是仁壽縣政府的解決方案。
仁壽縣委副書記王蔚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當地政府介入協調資源搞培訓班,8天時間將一個只會電腦打字的人訓練得能夠熟練操作網店的技能,目前培訓班已經“生產”了1400多位網店能手。
此外,在業界看來,農產品標準化、儲存難,以及物流、冷鏈等問題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幾大難題和制約因素。
人才從無到有,電商從零開始,王蔚藎認為,作為地方政府,“若不介入做不好農村電商”。她介紹,先行先試的仁壽縣切身體會出一套“仁壽模式”:采用產地直銷(B2B2C)模式與京東合作,花了115天時間,仁壽完成了人才儲備、產品質檢、品牌推廣的整套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鏈,現在能達到平均每日300單的訂貨量。
禚連春則表示,除了解決人才和投入資金修建基礎設施外,還應加大對農業電商的產業扶持等。在他看來,其中,地方跟知名電商進行有效對接,也是關鍵點,“地方若想自建平臺,但實際上自建成本很高,其效果也未知。但若直接能跟已有的大型電商平臺來進行對接,效果或更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