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5-04-15 09:01:24
成交額的多少不僅決定了市場上攻是否具有充足的彈藥,也直接決定了個股的活躍度能否維持。由此來看,由于量能不屬于同一級別,本輪牛市的前行之路可能會超出市場的預期。
與歷次牛市相同,增量資金入場和市場成交額放大是A股由熊轉牛的重要標志,不過本輪牛市的成交規模卻著實讓人咋舌。自2014年7月底,本輪行情啟動時,滬深兩市的單日成交額便維持在3000-4000億元之間,預告了牛市的來臨。2014年12月份,伴隨著股指的加速上攻,滬深兩市單日成交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隨后在3000點平臺整固時,滬深兩市的成交額出現下降,不過2015年3月中旬后,A股成交額再度放大,最高達到1.55萬億元,刷新歷史天量。隨后成交額維持在萬億之上,萬億成交已經成為A股新常態。
與之相比,2007年的牛市行情,成交額雖然也出現擴大,但單日成交額僅為千億級別,即便在市場的大震蕩中,滬深兩市的成交額也未超過6000億元。成交額的多少不僅決定了市場上攻是否具有充足的彈藥,也直接決定了個股的活躍度能否維持。由此來看,由于量能不屬于同一級別,本輪牛市的前行之路可能會超出市場的預期。
成交規模的天差地別其實折射出財富配置邏輯的不同。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后,國內外資金共同推動了包括地產、水泥等各類實物資產的投資熱潮,實物資產泡沫推動了信貸資產的擴張,A股只是大類資產中的一種,并無絕對的優勢可言。與之相比,本輪牛市中資金環境出現明顯的改變。一方面,降息、降準的啟動,美國QE平穩退出,市場整體維持了較為寬松的貨幣環境,滬港通及相關改革加速海外流動性擴張對內地的傳導速度,內外兩方面因素助力市場無風險利率出現下降;另一方面,地產大周期拐點出現,大宗商品表現低迷,而A股的賺錢效應凸顯,對于資金的吸引力提升,改革提速則提升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居民財富再配置向A股傾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