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3-31 01:04:35
每經記者 張靜 實習記者 李菲菲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靜 李菲菲 發自銀川
◎每經記者 張靜 李菲菲 發自銀川
除了諸多政策層面難以突破,獲批兩年的寧夏內陸開放型試驗區,始終在“中阿經貿”方面突破有限,亦源于寧夏所推的合作產業,難以與對方形成規模貿易合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寧夏曾試圖與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地區就清真食品、農業等多個產業展開合作,但結果都不如人意。之后嘗試推金融合作,但因產業基礎薄弱,亦無實質進展。按照官方的說法,這些產業需要時間逐步推進,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和瓶頸。
“與阿拉伯國家的優勢只能講具有人文方面的優勢,談感情可以,談合作很難。對于一些可能的合作,寧夏產業太薄弱,與阿拉伯國家不好對接,沒有好的產業就帶不來經濟發展。”寧夏發改委內陸處相關人士表示。
四類產業合作都面臨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博覽局獲悉,按照官方的設想,中阿主要在四個產業方面合作對接,一是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二是農業,三是能源或新能源,四是文化旅游。
然而,以上四個產業在推進過程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這幾個產業需要時間逐步去推進。”寧夏博覽局經濟發處長蘇立強表示。
據蘇立強介紹,國家質監局雖已批準寧夏作為清真食品唯一的認證中心,但寧夏目前尚未和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形成相互認證,成為制約清真食品對阿貿易的最主要瓶頸。
寧夏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楊韶艷亦表示,最初寧夏是想借人文優勢,以清真食品作為突破口,再帶動其他貿易的發展。“但據我掌握的數據,這幾年清真食品的貿易是有發展,但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
在文化旅游方面,蘇立強介紹,寧夏已和跟阿聯酋皇家投資局簽訂休閑旅游度假區項目,位于六盤山森林公園,目前中方審批手續已完畢,但是由于諸多原因,資金尚未到位,項目無法開工。同樣,中阿聯合學院項目,亦是因為外資無法進入,暫時擱淺。
另外,農業方面,據記者了解,寧夏一直試圖建立中阿農業技術合作中心,目前初步有意向性的方案,同樣需要較為漫長的過程。
產業基礎太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四個合作產業,寧夏還提出要在金融方面著重突破,然而由于寧夏金融底子太薄,尚沒有明顯進展。“金融這塊現在還沒有實質性進展,現在初步成立了投融資公司,但是計劃的3億元資金還沒有到位。另外,與阿拉伯的商品貿易量太少了,從全國的角度講,寧夏的貿易額還是太少了。”蘇立強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寧夏近兩年對阿貿易數據發現,2013年寧夏對阿貿易額僅1.7億美元。2012年寧夏對阿貿易數據并未找到相關記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覽局相關人士稱因體量太小并未在文件中體現,“寧夏貿易方面對外依存度不高,對阿貿易體量更是數額不大”。
蘇立強表示,金融比較弱是因為和阿拉伯地區的合作不對稱,不在一個層面上,在機制和法律上的合作還是有些紊亂,這需要一個過程。
首先投資的政策和理念不同,阿拉伯地區的資金比較雄厚,伊斯蘭基金投資的要求首先是資金能夠隨時進出,這一點寧夏現在還做不到;另外在法律層面、機制設置層面有障礙,據記者了解,當地還在推進金融流通跨境貨幣業務。
再者,阿拉伯國家投資的模式和中方不同,如說阿方一個項目投一億,期間管理建設阿方是不管的,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資金必須按照阿方的方式運作,和私募基金等投融資公司模式一樣,對于寧夏來說實際操作難度比較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