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3-29 14:43:27
安徽上市公司皖江物流去年10月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查道坤
每經記者 查道坤 發自安徽
3月27日,證監會對外表示,截至目前,滬深兩市共有31家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處于立案調查階段。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進一步表示,上述31家公司中,如有被認定為欺詐發行或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的,將按照重大違法公司強制退市要求啟動退市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安徽上市公司皖江物流(600575,SH)去年10月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子公司被爆債務黑洞
去年10月的一紙公告,讓皖江物流迅速陷入到輿論的風暴當中。皖江物流公告顯示,2014年10月9日,公司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公司信息披露違規源于2010年,淮礦物流作為優質資產注入皖江物流旗下,成為皖江物流的全資子公司。按照皖江物流的規劃,公司試圖做成大宗生產資料領域的阿里巴巴。
然而事與愿違,僅4年,淮礦物流就成為皖江物流的一個麻煩制造者。公告顯示,淮礦物流因重大信用風險事項,涉及債務167.49億元,已出現20.69億元債務逾期情形和重大壞賬風險。
事實上,去年7月23日皖江物流就承認西林鋼鐵占用淮礦物流2.1億元資金,但皖江物流并未予以信息披露,經媒體報道之后皖江物流才披露。當時的公告顯示,皖江物流認為,淮礦物流的風險可控,然而僅僅過去兩個月,淮礦物流就被爆出百億債務黑洞。
此外,去年4月皖江物流原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淮礦物流董事長汪曉秀離職,不再擔任上述職務,皖江物流在對其進行離任審計過程中,發現淮礦物流的應收款項存在重大壞賬風險,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計提壞賬、減值準備后,皖江物流預計將出現重大虧損。此后5個月內,皖江物流公告中并未提到上述離任審計情況。直到淮礦物流因無足額資金支付到期債務被民生銀行上海分行起訴起訴時,皖江物流才披露了上述離任審計情況。
隨后經查證,截至去年9月12日,淮礦物流債權總額161.57億元,其中已到期債權109.7億元;債務總額167.49億元,其中已到期債務20.69億元;金融類債務總額127.18億元,涉及19家銀行。
重組能否成功劃問號
面對淮礦物流百億債務黑洞,皖江物流成立了應急組織,控股股東淮南礦業亦相應成立了工作機構,從銀行對接、債權追償、業務重整、綜合保障等方面作出應急安排。隨后,去年9月30日,皖江物流董事會同意向法院申請重整。
進入法定重整程序后,淮礦物流的債權債務將從皖江物流剝離,皖江物流對淮礦物流出資成本及應收款項等損失約2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皖江物流營業收入中,淮礦物流占比較高。2013年財報顯示,皖江物流營業收入約341億元,而淮礦物流營收約332億元,占上市公司比重為97.4%。如果剝離淮礦物流,那么必然出現一個局面就是,皖江物流的營業收入將出現大幅下滑,為了避免這一局面,皖江物流只有一步可走,進行資產重組。
為此,去年10月8日,控股股東淮南礦業擬籌劃與皖江物流進行重大資產重組,隨后在10月14日發布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參與重組的重組方淮南礦業是安徽省煤炭產量規模、電力權益規模、資產規模最大的企業,堅持煤、電、房地產、物流、金融和技術服務等多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營業收入713億元,資產總額1559億元。
在外界看來,如此實力強大的重組方,將會給皖江物流帶來生存的希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重組方實力較強,但是重組仍然存在壓力,因為根據淮南礦業去年發布的業績報告,公司也存在虧損,如何扭轉和重組皖江物流對于重組方來說,也存在巨大的資金壓力,所以重組成功與否還要打上問號。
對于公司面臨的這一困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皖江物流并未得到回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