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3-27 22:56:27
轉型期間的調控手段多,但蔡洪濱提醒要注意避免用到一些不科學的調控手段,比如產業政策,特別是房地產產業政策。
每經編輯 吳林靜
每經實習記者 吳林靜 發自成都
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2015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2014還要大。今年1月,我國CPI跌至1%之下,PPI目前已經連續3年負增長,中國通縮了嗎?
在3月27日的“四川天府新區創新創業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給出他對當前經濟形勢分析的答案:“中國宏觀經濟處于通貨緊縮的邊緣。”但他同時也指出“形勢嚴峻,但仍然可控”,以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輔,是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的主要手段。
總需求嚴重不足
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其實是名列前茅的,這樣看來仿佛不符合經濟學上對“通貨緊縮”的定義。對此,蔡洪濱稱不僅要看經濟增長絕對值更要看增長率,“過去四年GDP增長率是不斷放緩的”。
數據顯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直處于低水平,自2012年起,CPI已經連續33個月低于2.5%。而作為市場更重要的“風向標”,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6個月為負值,今年前兩個月,PPI同比增長為-4.3%和-4.8%。“這反應工業需求嚴重低迷”,蔡洪濱表示也是這幾年制造業發展困難的原因之一。
不僅消費,投資和出口這兩架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也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態勢。
具體來說,投資增長率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7%,并沒有完成計劃的17%,到了今年前兩個月,全社會投資同比累計增長率僅為14.7%,民間投資增長率僅為13.9%,全國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長已為負數。“這是我國投資需求不振的表現,和去年同期相比甚至出現了倒退”。
在進出口增長率方面,同樣在下降,尤其是進口的增長率,今年前兩個月同比下降了20%,蔡洪濱解讀稱,“進口乏力反應國內需求低迷”。
調控不能代替改革
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看,“經濟下行出現了惡化的趨勢,已經到了通貨緊縮的邊緣”,但同時蔡洪濱表示,“形勢嚴峻,但仍然可控。”在他看來,這段時間經濟的持續低迷,與宏觀政策的延緩反應、力度較弱有關。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正如李克強總理在“總理記者會”上所說,中國政府的“工具”還比較多。在蔡洪濱看來,中國與美國不同,后者的微觀經濟非常穩固,勞動力市場靈活、資本市場高效、創新創業的氛圍好、高等教育有優勢。相比而言,中國的宏觀調控手段更加豐富。
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蔡洪濱表示還不夠“積極”,有些經濟政策并沒有落實到位。今年前兩個月的財政數據顯示,財政收入同比增加3.2%,雖然增速創23年最低水平,但依舊在增長,但財政支出沒有完成任務,僅增長了8%。
蔡洪濱表示,以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輔,是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的主要手段。此外,還有中國政府對銀行的控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垂直領導等,蔡洪濱表達了對政府宏觀調控的信心:“我國的宏觀調控足夠強大,總能夠讓經濟在一定時間內恢復平衡。”
不過,總結曾深陷經濟危機的美國經驗,蔡洪濱也提出,美國的宏觀調控雖然弱,但微觀市場條件非常好,所以也是最早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的國家,也是走的最穩健的。
轉型期間的調控手段多,但蔡洪濱提醒要注意避免用到一些不科學的調控手段,比如產業政策,特別是房地產產業政策。“房地產市場區域性很強,但一刀切就會對市場機制造成嚴重的破壞。”蔡洪濱說,如果讓強硬的產業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將對微觀經濟的改造產生影響,長期傷害是非常大的。同時也要避免用調控來代替改革,在穩定增長的過程中,設計與為營造未來良好的宏觀環境相匹配的政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