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01:08:31
雨潤集團作為國內食品業巨頭,深耕低溫肉制品,多年來,雨潤集團以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引領國內肉制品健康消費潮流。然而,作為全國首批 “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雨潤集團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以社會發展為己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始終不忘履行社會責任。
從雨潤近幾年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舉措來看,一方面雨潤通過投資帶動上游農民致富,增加就業;另一方面,雨潤通過直接公益資金投入來扶持教育事業,并在抗震救災等突發事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雨潤一直堅持探索與環境和諧相處之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行業楷模。一方面公司嚴格對生產園區周邊環境進行各種監測,另一方面在原材料、生產、運輸、使用和廢棄等各個環節采取環保措施,保證清潔生產,促進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投資帶動就業
雨潤集團在發展自身的同時,致力于提高產業鏈上游的生產技術、從業人員的素質、食品安全意識等。此外,雨潤集團還不忘履行社會責任,帶動上游農民致富,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更安心更安全做好養殖業上游,這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推動了整個產業鏈食品安全的提升。
近年來,雨潤集團通過企業的產業化投資,全力帶動農業主產區農民的增收致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資料顯示,目前,雨潤已經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投資建廠,其中不少是在“老、少、邊、窮”地區。雨潤每投資一地,就會完善當地農業產業化服務,增強就業,促進增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雨潤重點推行的“百千萬工程”,以每三到五年為周期,建設100個農業產業化基地,覆蓋全國1000個鄉鎮,直接吸納30000名返鄉農民工就業,為集團所屬生產基地和原料供應區域的農民創造更多的收入。
然而,作為一家食品企業,要確保食品安全,產業鏈上游養殖業的技術提升尤為重要,因此,雨潤方面表示,有今天的成果與上游養殖農戶分不開,提高上游養殖農戶的水平,促進產業上下游利益分配平衡,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促進上游農戶安心生產的重要舉措。
創業20年以來,雨潤集團始終以“做大做強龍頭、服務農村農業、帶動農民增收”為宗旨,逐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雨潤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按雨潤5665萬頭左右的年產能計算,如果每戶飼養5頭生豬,雨潤每年就可以直接帶動1000多萬戶農戶發展養殖業;每戶以4口人計算,可以帶動4000萬農民增收;每頭生豬按300元毛利計算,農民增收總額接近170億元。
雨潤擁有300多家工廠和生豬養殖場,以每家工廠可以平均轉移200位農村閑余勞動力計算,雨潤總共可以解決6萬名農民工就業。
扶植教育事業
除了帶動上游就業和扶植農業,雨潤這兩年直接公益投入將近四億元,公益投入涉及幫助特困家庭、抗震救災、慈善捐款、祝義財獎學金等方方面面,其中,扶持教育事業是雨潤公益事業的重點之一。
據了解,雨潤每年招聘大學生超過4000名,為各地消化并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作出自身的貢獻。早在2011年初,雨潤集團就同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十所高校簽訂了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協議,為大批貧困地區的貧困學子提供資助學費、獎學金、助學金等優惠政策。
例如,2013年9月,在南京大學“慶祝第29個教師節獎教金頒獎典禮”上,兩位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的老教授——盧德馨和王守仁獲得首屆“雨潤教學終身成就獎”,每人各獲獎勵金額20萬元整,這是迄今為止南京大學頒出的數額最高的單項獎教金。
此外,雨潤在安徽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設立祝義財獎學金和助學金,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雨潤還專門拿出1000萬元資金,用于設立大學生村官培養專項基金,為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提供資金支持。
除了扶植教育事業,雨潤還啟動了“同心”工程,近兩年內雨潤已累計投入400多萬,已為400戶困難家庭解決生活和就業問題。雨潤“同心”工程核心的創新之處在于雨潤不僅局限于幫助南京貧困家庭,依助自己國內食品龍頭企業優勢,將300家分子公司都納入到 “同心”工程的范疇,幫助當地貧困戶擺脫貧困,幸福生活。
抗震救災方面也有雨潤的身影。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后,雨潤控股集團董事長祝義財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捐贈錢物超過3000萬元(現金2500萬元、物資500萬元)。其中,捐資2500萬元援建的“綿竹紫巖中學”已于2009年12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據南京市紅十字會介紹,這是該會自建會以來收到的數額最大的一筆捐款。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災害發生后,雨潤又分別捐贈1000萬元和500萬元。
雨潤在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方面的不懈努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好評。在第二屆 “中華慈善大會”中,雨潤控股集團董事長祝義財先生當選 “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連續10年入選胡潤慈善榜;雨潤還榮獲了“民政部十大慈善企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抗震救災先進集體”、“首屆中國光彩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獎”等多項殊榮。
多舉措保護環境
現代工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大量豐富物資及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常常給環境帶來破壞或污染。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能否與環境和諧相處是很重要的一條標準。
據了解,雨潤集團以實施“道德工程”的責任心,在快速發展中決不以損害環境為代價,做到生產與環保同步進行,多年來公司生產區內的各類污染源經環保部門監測,均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使可能污染環境的生產環節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被省市環保部門評為文明生產企業。
根據雨潤集團的介紹,雨潤集團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成立專職環保管理機構—工程部環保處,負責集團子(分)公司污水處理的行業管理工作,并引進一名中科大博士任處長。
此外,雨潤集團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環保法律、法規,新建、改建項目都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集團所有分公司都能對污水COD進行檢測,檢測頻率不少于每天1次,有的分公司不僅有在線檢測,還有人工檢測COD設施,數據當天反饋到環保處。
近年來,雨潤集團投資上億元,用于購建污水處理站和配套的檢測設施,設立了環保管理機構,確保了集團下屬所有企業生產滿足國家環保政策要求。雨潤集團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索。
然而,除了相關嚴格的檢測,雨潤在生產過程中也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實行清潔生產。
在生產方面,雨潤秉承“綠色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方針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環保理念融入生產環節,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提高原料的綜合利用率及產能、產效,并使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通過不斷的技術升級加速雨潤向環保型企業邁進。
據了解,雨潤在國內率先引進國外進口的循環環境污染處理系統,每一個工廠的建立和選址都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后才確定。并且,雨潤食品工業園打造全球領先的“零排放”園區,智能化系統實現“節能減排”,雨潤為每個工廠和養殖廠都配置了國內先進的環保配套設施,包括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處理設施和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對廢棄物進行環保處理,減少污染,這樣既可以節約寶貴的自來水、又減少了污水水量和其中含有的污染物的排放,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此外,在行業內,雨潤還最早啟動“綠色認證”計劃,從原材料、生產、運輸、使用和廢棄等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對產品的環境性能都進行評價,制定比國家標準更加嚴格的標準,并聯合南京高校加大產品和節能研發力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