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01:08:00
記者梳理發現,除2014年剛成立的6家基金公司外,尚有8家公司在2014年基金發行上交了“白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對于任何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來說,進行適量的產品設計儲備并適時推出新產品,不僅是發展所需,更是資管實力的展現。
毫無疑問,2014年乃是基金發行大年。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除2014年剛成立的6家基金公司外,尚有8家公司在2014年基金發行上交了“白卷”,即泰信、天治、益民、德邦、華宸未來、諾德、西部利得和浙商。
這8家基金公司有新有老,公募資產規模全部在百億元以下,甚至還有4家不足8億元,且大多已連年虧損。“零發行”背后的緣由也是五花八門,例如,新基金上報未批、批而不發,公司股權變動、高管人事變動,市場行情不佳,對于非公募的熱衷而導致業務重心失衡等。
《《《
5家基金斷檔一年:公募與非公募業務重心失衡
2014年,泰信、天治、益民、德邦和華宸未來等五家基金公司均沒有新產品成立。其中,泰信不是不發而是新基金遲遲不獲批;德邦2014年7月23日曾獲批一只新基金,但卻“批而不發”,最終將發行時間安排在2015年初。
泰信、天治和益民都是成立十年左右的老基金公司,專戶業務開閘及子公司相繼成立后,它們更加醉心于非公募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天治,早在2012年初便提出了將專戶業務打造成公司“名片”的決心。
德邦和華宸未來都是 “70后”新基金公司,也都在非公募業務上加緊擴張,但2014年華宸未來子公司資管計劃違約,震驚市場,遭遇重創。說到底,公募基金公司的主業始終是公募業務,任何非公募業務都不能取代。
德邦、華宸未來:遭遇成長煩惱/
德邦、華宸未來兩家“70后”基金公司,均成立于2012年,2014年新基發行則雙雙交了“白卷”。
德邦基金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9日,其首只基金德邦優化配置于當年9月25日成立,2013年接連成立德邦德信中高企債指數分級和德邦德利貨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7月23日德邦曾獲批一只混合型基金德邦新動力靈活配置,但一直“批而不發”。不過最新公告披露,該基金將于2015年1月5日開始發售。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德邦旗下已成立的3只基金資產規模合計7.33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79位;而其首只基金德邦優化配置規模僅剩下0.11億元。
與眾多新基金公司一樣,德邦非常重視非公募業務,其專戶資格與基金公司同時獲批;2012年10月起專戶產品開始上線。2013年3月12日,子公司德邦創新資本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同年10月子公司產品陸續發行。或許德邦耗費了太多精力在非公募業務之上,全年子公司成立產品數量多達55只,且大部分投資指向房地產業。
德邦基金三大股東為德邦證券(70%)、土產畜產(20%)、西子聯合(10%)。
相比而言,華宸未來處境比較難堪。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華宸未來公募資產規模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一,旗下兩只基金華宸未來滬深300指數增強和華宸信用增利規模分別為0.29億元和0.38億元,合計僅為0.67億元。
華宸未來2014年因為非公募業務的擴張“栽了跟頭”。因子公司資管計劃違約,其子公司連帶母公司被證監會處以暫停新業務三個月的處罰。這也引發了高層動蕩:原總經理萬云、原董事長劉曉兵先后離任。
因此,華宸未來2014年在公募業務上沒有任何動作恐怕也不難理解,其作為市場上首家韓資公募基金公司,目前看來發展并不順暢。
泰信:新基金遲未獲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8月12日,泰信上報新產品——泰信贏豐一年目標觸發式保本混合型基金,走的是普通程序;截至12月19日,該基金仍處在審批程序之中,注定泰信2014年顆粒無收。
不過,這并非泰信成立11年來首次出現“斷檔”的現象,2005年和2007年,其同樣沒有新基金問世,白白錯過2007年大牛市。2013年泰信曾成立兩只基金,一只股票型和一只債券型。
8家零發行的基金公司中,泰信是資歷最深、旗下產品最多、資產規模最大的一家。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泰信旗下15只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共計84.75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9位。
盡管基金數量達到15只,但種類單一且規模分化嚴重,泰信先行策略、泰信藍籌精選和泰信優質生活規模分別為35.92億元、12.46億元和10.21億元,泰信雙息雙利、泰信現代服務業、泰信基本面400指數等規模不足5000萬元。
不過其子公司銳懿資產在2014年新產品密集成立,根據公告顯示為34只,此外還有專戶產品,也就是說雖然公募受阻,但2014年泰信非公募業務發展并未減速。
天治:專心經營專戶業務/
與泰信一樣成立于2003年的天治基金,2014年全年均未有新產品上報。
2013年天治僅發行一只可轉債基金,即天治可轉債增強債券A/C,規模已經縮水至1.56億元。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天治旗下10只公募基金規模合計41.15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65位。其中規模最大的天治核心成長19.81億元,而天治品質優選、天治成長精選和天治穩定收益規模均不足1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同時注意到,天治基金成立以來,曾多次出現新產品斷檔。例如,2007年、2010年、2012年均全年未有新基金問世,其中2007年和2010年都是因故被證監會暫停資格,因此錯過大牛市;其余年份基金成立情況也并不 “給力”,于是天治旗下基金產品線建設同樣堪憂。
天治基金公司注冊地點為上海,其兩大股東分別為吉林信托(61.25%)和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38.75%),注冊資本為1.6億元。歷史上其股權曾多次變動,高層震蕩,這也造成了天治在公募行業內的困難局面。
不過,導致目前天治公募業務發展“意興闌珊”的主要原因是其對于專戶業務的重視。天治基金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2014年初公司的發展策略也是主打專戶業務。”
益民:股權變動制約發展/
關于益民基金公司,曾有業內人士評價其似乎“從未走出泥潭”。
益民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為市場上第52家基金公司。其注冊地為重慶,也是目前僅有的注冊地點位于西南地區的兩家基金公司之一,不過其辦公地點仍在北京;注冊資本為1億元。
成立9年以來,益民旗下一共成立公募基金產品6只;2009年~2011年連續三年基金零發行,主要原因是證監會勒令益民進行整改,涉及股東資格、董事資格、投資、運營管理等諸多方面。2012年、2013年恢復發行,分別成立1只混合型基金,2014年再次斷檔。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6只基金規模合計40.66億元,僅剩益民創新優勢一只獨大,規模為29.21億元;其余5只基金中,益民紅利成長為7.54億元,益民服務領先1.67億元,益民貨幣、益民多利債券和益民核心增長規模均低于1億元。
回顧其發展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股權和人事變動是制約益民基金發展的主因。
成立初期,益民基金公司原發起股東為重慶國際信托(30%)、重慶路橋(25%)、中國新紀元有限公司(25%)和華夏建通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20%);2009年6月27日股權變更為重慶國際信托(49%)、中國新紀元有限公司(31%)、中山證券(20%)。彼時,身為重慶國際信托首席執行官的翁振杰出任益民基金董事長。在翁振杰2009年上任之后,原總經理劉義鵬離職,祖煜接任總經理一職僅17個月之后也離職;2011年1月雷學軍出任益民總經理。
益民基金非公募業務大門從2012年開啟,2013年5月27日其子公司國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
3家基金斷檔兩年:股權變動元氣大傷
除上述五家外,還有3家基金連續兩年發行交“白卷”。規模小、虧損多是發展現狀,而市場環境不佳、發新基金成本太高也是原因。
不過,與泰信相同,西部利得2014年同樣上報了一只新基金,但直到年底也未獲批;同時,與浙商基金一樣,2014年遭遇的股權變動也足以使其“元氣大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3家基金公司均未成立基金子公司,因此盈利上就更為困難。
西部利得:審批過長錯失時點
西部利得基金公司即原紐銀梅隆西部基金公司。2014年,西部利得基金經歷外資股東方紐約銀行梅隆資產管理國際有限公司全權撤資的考驗;2013年則被基金經理辭職、核心投研人才告急所困擾。
在這兩年時間里,西部利得基金公司均未成立任何新基金。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4月28日西部利得曾上報一只中證500等權重指數分級基金,該基金已于11月24日完成第二次材料反饋,或許獲批在即,但要趕在2014年結束之前成立已無可能。
西部利得成立于2010年7月20日,是市場上第61家公募基金公司,注冊資本為3億元。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旗下僅有的4只基金規模共計3.16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7位。除西部利得策略優選規模為2.39億元之外,其余3只規模都在3000萬元以下,已是“微乎其微”狀態。
據西部證券財報披露,西部利得除成立當年盈利之外,2011~2014年上半年均呈虧損狀態。其中,2011~2013年凈利潤分別為-4248.49萬元、-1331.27萬元和-4338.04萬元,2014年上半年虧損1939.52萬元。
或許是連年虧損耗盡了外資股東的耐心,2014年,紐銀梅隆將所持有的該基金公司49%股權悉數“折價”轉讓給上海利得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目前西部證券仍持有51%股權,為控股股東。伴隨著股權的變動,西部利得不得不更名改姓,高層管理人員也再一次生變,2014年5月原總經理陳喆辭去職務。
不過,經歷2013年人才危機之后,西部利得艱難地擴充了基金經理團隊,目前在任基金經理數量達到4位,分別是付琦、劉吉林、傅明笑和陶翀。
目前西部利得尚未成立子公司,僅具有專戶業務管理資格,這也加大了其扭虧為盈的難度。
浙商:兩股東集體撤離
浙商基金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21日,為市場上第62家基金公司。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旗下4只基金資產規模合計5.47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4位。其中規模最大的浙商巨潮為3.35億元,其“最后”一只基金是成立于2012年9月18日的浙商聚盈信用債A/C,而A類和C類規模分別只剩下0.35億元和0.05億元。
無獨有偶,浙商基金2014年也遭股東 “拋棄”,而且是 “集體拋棄”。雖然浙商基金方面尚未做出正式公告,但股權轉讓已經在2014年8月14日浙江省產權交易中心完成交易。令人吃驚的是交易價格,原股東浙商證券和資生堂捆綁轉讓持有的50%股權,掛牌價為1.77億元,而萬向系通連資本最終以4.41億元大幅溢價競得。
在如此劇烈的股權變動背景之下,浙商基金連續交出“白卷”或許也不難理解了。
令人玩味的是,浙商證券退出浙商基金公司,卻并未告別公募業務——其于2014年8月20日獲取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10月24日首只產品浙商匯金轉型成長便已向證監會提出募集申請,該基金于11月26日獲批,目前已經發行結束。
此前,浙商基金的股權結構被指不合理,盡管取名浙商,但四大發起方各占25%股份,誰也沒有話語權。從規模、業績來看,浙商基金發展并不順利,而浙商證券想要的顯然更多,這些都導致其寧愿全身而退,另起爐灶。
在浙商證券退出之后,浙商基金兩位副總陳志龍、杜煊君已經先后辭職。浙商基金勢必會面臨一定程度的人事調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浙商基金高管團隊中,董事長高瑋、董事耿小平、董事陳昌志、督察長聞震宙均是浙江證券背景,未來是否還將繼續調整,以及浙商基金是否更名的問題,都還需要浙商基金一一解決。
對于萬向系以勢在必得的高價拿下50%浙商基金股權,或許未來會帶動浙商基金進行一系列改革,暫且靜觀其變。
諾德:現有產品線已健全
自從2012年9月10日諾德深證300指數分級成立之后,至今諾德基金公司再也沒有新基金產品面世。
在公募行業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這是一個太過漫長的停頓。不過,諾德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不著急。這兩年市場行情并不理想,而且小公司發基金成本太高。諾德現有的產品線已經比較健全,2014年業績也不錯,所以做好持續營銷就行。”
目前諾德旗下共有9只基金,包括5只股票型、1只混合型、1只指數型和2只分級基金。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9只基金規模共計僅為29.56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67位。其中諾德價值優勢規模為19.98億元,另有5只基金規模非常有限,分化明顯。
諾德成立于2006年6月8日,為市場上第55家基金公司。諾德三大股東為諾德安博特公司(49%)、長江證券 (30%)、清華控股有限公司(21%)。根據二股東長江證券報財披露,自2010年~2014年上半年末,諾德已經連續虧損四年半;2010年~2013年凈利潤分別為-764.85萬元、-2000.33萬元、-1428.97萬元、-966.44萬元,而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為-269.88萬元。基金運營成本過高、公募資產規模過低,或許是諾德連年入不敷出的主因。
自2011年12月27日專戶業務資格獲批之后,諾德開始發力專戶產品。諾德基金官方網站宣傳顯示,公司自2013年10月11日首發中性量化策略專戶系列產品一年以來,已有14只產品相繼成立,同時多只后續系列產品正在銷售之中。諾德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對沖產品比較適合近兩年的市場環境。
不過,經營專戶尚未改善諾德的虧損局面。缺乏子公司業務“加持”,或許也是諾德遲遲無法扭虧為盈的原因之一。子公司業務普遍被中小基金公司、業務遇見瓶頸的基金公司以及新基金公司視為盈利法寶,目前公募基金子公司數量已經達到71家之多,但諾德并不在名單之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