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原油年內跌幅超45% 大宗商品演繹巨震

中國證券報 2014-12-23 10:28:23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大宗商品市場供需結構已然發生結構性逆轉,供應在不斷增加,需求卻在逐漸萎縮,“圣誕驚喜”的背后,也隱藏著金融市場動蕩不安的風險,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體遭受通縮的擔憂。

對大宗商品市場而言,2014年是不折不扣的“熊年”,“商品之王”原油以超過45%的年內跌幅首當其沖,而且這種跌勢在圣誕節前尤為加快,進一步拖累了整體大宗商品價格。

如果說低油價是獻給駕駛員們的“圣誕驚喜”,用于制造汽車的鋼材、輪胎、玻璃等商品價格的下跌則被視為這一年圣誕套餐的“配菜”,因為鐵礦石、橡膠等初級原材料跌得更猛,如大連鐵礦石期貨今年累計跌幅超過45%,上海橡膠期貨同期累計下跌31%,鄭州玻璃期貨累積下跌近35%。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大宗商品市場供需結構已然發生結構性逆轉,供應在不斷增加,需求卻在逐漸萎縮,“圣誕驚喜”的背后,也隱藏著金融市場動蕩不安的風險,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體遭受通縮的擔憂。

油價迎“新時代”

制造業不可能離得開原油,它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同時也被認為是國際政治沖突的“籌碼”。

由于油價的不斷下跌,美國加油站的汽油售價猛跌至每加侖2.77美元,比去年12月的價格低了大約61美分。據穆迪估計,這可能相當于在未來一年向美國家庭發放1000億美元的紅包。

四季度以來,國際油價出現“雪崩式”下跌,除了美國頁巖油增產外,市場在追根溯源時,幾乎繞不開“陰謀論”——原油被地緣政治沖突所利用。

無論如何,油價暴跌令全球市場“動蕩不安”。一方面,主要產油國貨幣貶值加速(俄羅斯盧布巨幅下跌)、主要化工產成品將因為成本端的進一步下行而出現下跌(如PTA和塑料),另外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也因為運輸成本下降而進一步下跌。

BDI是國際貿易的先行指標。數據顯示,12月19日,該指數下跌到803點,相比11月初的1484點,下滑逾45%。

19日,瑞銀下調了中長期油價預測。瑞銀全球石油團隊認為,由于非歐佩克國際前期投資的新增產量短期內仍維持較高,加之歐佩克維持產量目標不變,2015年WTI(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油價均值將低于每桶70美元。

此外,莫尼塔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油價止跌必須依賴供給減少,若主要產油國不主動減產,WTI油價料將跌至45美元以下。

迪拜時間12月18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歐那密表示,在沒有其他產油大國支持的情況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會減產,他曾試圖說服這些國家一起行動,但沒有取得成功。

歐那密表示,在其他產油國增加產量時,OPEC獨自減產并不能逆轉油價跌勢,而且會導致OPEC失去市場份額,不能保證支撐價格。他認為油價下跌是暫時的。

但市場流傳的“陰謀論”顯示,沙特尋求遏制美國頁巖油,試圖通過打壓油價來打擊伊朗和俄羅斯,因為他們支持沙特死敵敘利亞的政權。

沙特是全球最大產油國,但目前美國幾乎與其“平起平坐”。

格林大華期貨分析師原欣亮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油價暴跌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釋為供需失衡。

他認為,首先,原油的市場結構屬于寡頭壟斷,根據廠商理論,寡頭壟斷市場中的公司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每個供應商在定價和做出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其他競爭對手的行為。過去幾十年中OPEC作為最著名的卡特爾組織實際上通過“共謀”的策略來獲得最優產出下的利潤。

此外,政治因素也很明顯,原油供應的新生力量美國和OPEC在60-70年代雙方就為了爭奪石油主權持續斗爭,并且一度激化。盡管70年代后期以來,雙方以最大的產油國和最大的消費國的角色開始了經濟合作,但其中的政治波動仍此起彼伏,尤其是OPEC內部的激進派國家。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美國很難與OPEC形成“共謀”的關系。隨著美國頁巖油日趨增加,雙方的利益關系也在轉變,OPEC組織內部最終也達成了爭奪市場份額戰的決議。

“陰謀論”不乏反對者。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至少從目前來看,政治因素影響油價的看法缺乏實際數據支撐。

從近幾個月沙特原油供應的情況來看,其本身產量并沒有明顯的提升,12月歐佩克公布的數據顯示沙特11月產量小幅回落。而在11月27日的歐佩克會議上,沙特作為維持產量限額的支持方,其動機更可能是維持其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市場份額。

新湖期貨分析師姚瑤告據記者,對沙特來說,美國本身也是其在原油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之一,政治因素或許是影響油價波動的助力,但基本面供求關系仍是影響國際油價的主要因素。

美元強勢回歸

不論油價暴跌是何原因,其引起的市場反響已經顯現。

上周,莫斯科上演了一場大戲,盧布兌美元匯率在兩天內暴跌16%,這也喚起了人們對災難性的1998年金融危機的回憶,當時俄羅斯在國內債務上違約。受油價暴跌和西方制裁的拖累,盧布現在比今年初低了大約45%。

俄羅斯央行在16日晚令人震驚地決定,升息6.5個百分點,至17%。俄央行預測,如果油價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俄羅斯經濟明年可能萎縮近5%。

盧布遭“血洗”,大宗商品市場暴跌,美元指數卻在上周暴漲1.45%,刷新2006年4月以來的最高紀錄89.65點。

當金融市場哀鴻遍野時,亂局中,投資者并沒有抱住黃金“這棵大樹”,卻是把手中的鈔票都換成了美元。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升近12%。

有業內人士說,4年前,巴西財長首次用“貨幣戰爭”來形容西方國家輸出大量資本,導致新興市場貨幣蒙受升值之苦。如今,擁有金融話語權的美國在經歷了3輪量化寬松(QE)、向全世界輸送了大把綠票子之后,終于心滿意足,暫停印鈔機,并醞釀加息。沒錯,到了讓全球的資金回流美國的時刻了,到了美國收獲的季節了。

民生期貨市場發展部副總經理屈曉寧告據記者,美元上漲的趨勢很明顯,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退出QE政策,加息預期增強,資金回流美國,促使美元這一全球貨幣的需求增加。

盡管美國的“印鈔機”暫停了,歐洲、日本并沒有停止。屈曉寧認為,歐洲和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逐漸逼近,歐元和日元的貶值也間接推升了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就明確指出,盡管有很多人談論貨幣戰爭卷土重來,但今夏以來籠罩匯市的政策驅動的貶值,也不妨被形容為一個良性的國際陰謀,目的是恢復美元的主導地位。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魯比尼全球經濟咨詢公司董事長、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努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日刊文稱,貨幣戰爭的歸來將進一步加強美元的地位。

對投資者而言,美元作為避難所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加。與之相反,陷入停滯的其他經濟體的央行仍在減息,以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刺激經濟增長。

近日,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創下5年來的最高點。自2011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創下歷史最低以來,美元對一籃子貨幣已升值了20%,并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自2011年4月美元對一籃子貨幣匯率觸底以來,美元對歐元匯率已升值了14%。

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圍繞美國經濟相對于其他主要經濟體持續走強,以及相關貨幣政策走向差異的預期表明,目前可能仍處在美元走強的早期階段。

“圣誕驚喜”藏隱憂

原油“搭臺”,美元“唱戲”,最終導演了一出金融市場巨震的大戲。

近期,有恐慌指數之稱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VIX指數大幅波動,在截至12月12日當周,VIX指數周漲幅達到78.34%,振幅為88.92%;而在上周(截至19日)累計跌幅為21.77%,振幅為43.31%。

盡管市場恐慌,但資金并未尋找貴金屬避險,近期國際金價依然在每盎司1190美元附近震蕩。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數的強勢上漲,令貴金屬價格承壓。

據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數強勢上漲,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必然要重估。

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據記者表示,2015年元旦或將成為近期原油及大宗商品市場行情的分水嶺,原油及大宗商品已走下“神臺”,2014年“去脂”的效率非常高,當前的原油及大宗商品“性價比”、“含金量”已然相當可觀,市場具備隨時企穩甚至反轉的條件。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價格的漲跌和經濟基本面變化一致。經濟活動放緩,傳導至實體對大宗商品需求下降,觸發大宗商品價格調整,表現為大宗商品價格和經濟周期密切相關。但這次,業內人士認為,大宗商品持續低迷,背后的原因背離了經濟基本面。

以鐵礦石為例,目前鐵礦石市場原有格局已經發生質變,供不應求的格局被打破,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中國需求正在萎縮,由于房地產等基建活動放緩,今年中國鐵礦石進口增速也在下降。

不過,瑞銀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將明顯節省進口成本,預計每1美元的石油價格下跌,對應于22億美元成本(以1年的進口量推算)。

硬幣也有相反的一面。受以原油為代表的多種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球經濟的通縮預期正在不斷增加,且多家金融機構均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經濟的通縮風險正在累積。

作為大宗商品需求大國,中國經濟數據仍較為疲弱。11月,中國CPI和PPI雙雙遜于預期。CPI同比通脹率放緩至1.4%,創5年來新低。PPI同比跌幅從10月的2.2%擴大至2.7%,連續33個月下滑,且跌幅超出市場預期。

責編 葉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對大宗商品市場而言,2014年是不折不扣的“熊年”,“商品之王”原油以超過45%的年內跌幅首當其沖,而且這種跌勢在圣誕節前尤為加快,進一步拖累了整體大宗商品價格。 如果說低油價是獻給駕駛員們的“圣誕驚喜”,用于制造汽車的鋼材、輪胎、玻璃等商品價格的下跌則被視為這一年圣誕套餐的“配菜”,因為鐵礦石、橡膠等初級原材料跌得更猛,如大連鐵礦石期貨今年累計跌幅超過45%,上海橡膠期貨同期累計下跌31%,鄭州玻璃期貨累積下跌近35%。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大宗商品市場供需結構已然發生結構性逆轉,供應在不斷增加,需求卻在逐漸萎縮,“圣誕驚喜”的背后,也隱藏著金融市場動蕩不安的風險,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體遭受通縮的擔憂。 油價迎“新時代” 制造業不可能離得開原油,它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同時也被認為是國際政治沖突的“籌碼”。 由于油價的不斷下跌,美國加油站的汽油售價猛跌至每加侖2.77美元,比去年12月的價格低了大約61美分。據穆迪估計,這可能相當于在未來一年向美國家庭發放1000億美元的紅包。 四季度以來,國際油價出現“雪崩式”下跌,除了美國頁巖油增產外,市場在追根溯源時,幾乎繞不開“陰謀論”——原油被地緣政治沖突所利用。 無論如何,油價暴跌令全球市場“動蕩不安”。一方面,主要產油國貨幣貶值加速(俄羅斯盧布巨幅下跌)、主要化工產成品將因為成本端的進一步下行而出現下跌(如PTA和塑料),另外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也因為運輸成本下降而進一步下跌。 BDI是國際貿易的先行指標。數據顯示,12月19日,該指數下跌到803點,相比11月初的1484點,下滑逾45%。 19日,瑞銀下調了中長期油價預測。瑞銀全球石油團隊認為,由于非歐佩克國際前期投資的新增產量短期內仍維持較高,加之歐佩克維持產量目標不變,2015年WTI(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油價均值將低于每桶70美元。 此外,莫尼塔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油價止跌必須依賴供給減少,若主要產油國不主動減產,WTI油價料將跌至45美元以下。 迪拜時間12月18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歐那密表示,在沒有其他產油大國支持的情況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會減產,他曾試圖說服這些國家一起行動,但沒有取得成功。 歐那密表示,在其他產油國增加產量時,OPEC獨自減產并不能逆轉油價跌勢,而且會導致OPEC失去市場份額,不能保證支撐價格。他認為油價下跌是暫時的。 但市場流傳的“陰謀論”顯示,沙特尋求遏制美國頁巖油,試圖通過打壓油價來打擊伊朗和俄羅斯,因為他們支持沙特死敵敘利亞的政權。 沙特是全球最大產油國,但目前美國幾乎與其“平起平坐”。 格林大華期貨分析師原欣亮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油價暴跌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釋為供需失衡。 他認為,首先,原油的市場結構屬于寡頭壟斷,根據廠商理論,寡頭壟斷市場中的公司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每個供應商在定價和做出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其他競爭對手的行為。過去幾十年中OPEC作為最著名的卡特爾組織實際上通過“共謀”的策略來獲得最優產出下的利潤。 此外,政治因素也很明顯,原油供應的新生力量美國和OPEC在60-70年代雙方就為了爭奪石油主權持續斗爭,并且一度激化。盡管70年代后期以來,雙方以最大的產油國和最大的消費國的角色開始了經濟合作,但其中的政治波動仍此起彼伏,尤其是OPEC內部的激進派國家。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美國很難與OPEC形成“共謀”的關系。隨著美國頁巖油日趨增加,雙方的利益關系也在轉變,OPEC組織內部最終也達成了爭奪市場份額戰的決議。 “陰謀論”不乏反對者。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至少從目前來看,政治因素影響油價的看法缺乏實際數據支撐。 從近幾個月沙特原油供應的情況來看,其本身產量并沒有明顯的提升,12月歐佩克公布的數據顯示沙特11月產量小幅回落。而在11月27日的歐佩克會議上,沙特作為維持產量限額的支持方,其動機更可能是維持其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市場份額。 新湖期貨分析師姚瑤告據記者,對沙特來說,美國本身也是其在原油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之一,政治因素或許是影響油價波動的助力,但基本面供求關系仍是影響國際油價的主要因素。 美元強勢回歸 不論油價暴跌是何原因,其引起的市場反響已經顯現。 上周,莫斯科上演了一場大戲,盧布兌美元匯率在兩天內暴跌16%,這也喚起了人們對災難性的1998年金融危機的回憶,當時俄羅斯在國內債務上違約。受油價暴跌和西方制裁的拖累,盧布現在比今年初低了大約45%。 俄羅斯央行在16日晚令人震驚地決定,升息6.5個百分點,至17%。俄央行預測,如果油價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俄羅斯經濟明年可能萎縮近5%。 盧布遭“血洗”,大宗商品市場暴跌,美元指數卻在上周暴漲1.45%,刷新2006年4月以來的最高紀錄89.65點。 當金融市場哀鴻遍野時,亂局中,投資者并沒有抱住黃金“這棵大樹”,卻是把手中的鈔票都換成了美元。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升近12%。 有業內人士說,4年前,巴西財長首次用“貨幣戰爭”來形容西方國家輸出大量資本,導致新興市場貨幣蒙受升值之苦。如今,擁有金融話語權的美國在經歷了3輪量化寬松(QE)、向全世界輸送了大把綠票子之后,終于心滿意足,暫停印鈔機,并醞釀加息。沒錯,到了讓全球的資金回流美國的時刻了,到了美國收獲的季節了。 民生期貨市場發展部副總經理屈曉寧告據記者,美元上漲的趨勢很明顯,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退出QE政策,加息預期增強,資金回流美國,促使美元這一全球貨幣的需求增加。 盡管美國的“印鈔機”暫停了,歐洲、日本并沒有停止。屈曉寧認為,歐洲和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逐漸逼近,歐元和日元的貶值也間接推升了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就明確指出,盡管有很多人談論貨幣戰爭卷土重來,但今夏以來籠罩匯市的政策驅動的貶值,也不妨被形容為一個良性的國際陰謀,目的是恢復美元的主導地位。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魯比尼全球經濟咨詢公司董事長、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努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Roubini)近日刊文稱,貨幣戰爭的歸來將進一步加強美元的地位。 對投資者而言,美元作為避難所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加。與之相反,陷入停滯的其他經濟體的央行仍在減息,以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刺激經濟增長。 近日,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創下5年來的最高點。自2011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創下歷史最低以來,美元對一籃子貨幣已升值了20%,并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自2011年4月美元對一籃子貨幣匯率觸底以來,美元對歐元匯率已升值了14%。 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圍繞美國經濟相對于其他主要經濟體持續走強,以及相關貨幣政策走向差異的預期表明,目前可能仍處在美元走強的早期階段。 “圣誕驚喜”藏隱憂 原油“搭臺”,美元“唱戲”,最終導演了一出金融市場巨震的大戲。 近期,有恐慌指數之稱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VIX指數大幅波動,在截至12月12日當周,VIX指數周漲幅達到78.34%,振幅為88.92%;而在上周(截至19日)累計跌幅為21.77%,振幅為43.31%。 盡管市場恐慌,但資金并未尋找貴金屬避險,近期國際金價依然在每盎司1190美元附近震蕩。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數的強勢上漲,令貴金屬價格承壓。 據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數強勢上漲,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必然要重估。 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據記者表示,2015年元旦或將成為近期原油及大宗商品市場行情的分水嶺,原油及大宗商品已走下“神臺”,2014年“去脂”的效率非常高,當前的原油及大宗商品“性價比”、“含金量”已然相當可觀,市場具備隨時企穩甚至反轉的條件。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價格的漲跌和經濟基本面變化一致。經濟活動放緩,傳導至實體對大宗商品需求下降,觸發大宗商品價格調整,表現為大宗商品價格和經濟周期密切相關。但這次,業內人士認為,大宗商品持續低迷,背后的原因背離了經濟基本面。 以鐵礦石為例,目前鐵礦石市場原有格局已經發生質變,供不應求的格局被打破,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中國需求正在萎縮,由于房地產等基建活動放緩,今年中國鐵礦石進口增速也在下降。 不過,瑞銀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將明顯節省進口成本,預計每1美元的石油價格下跌,對應于22億美元成本(以1年的進口量推算)。 硬幣也有相反的一面。受以原油為代表的多種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球經濟的通縮預期正在不斷增加,且多家金融機構均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經濟的通縮風險正在累積。 作為大宗商品需求大國,中國經濟數據仍較為疲弱。11月,中國CPI和PPI雙雙遜于預期。CPI同比通脹率放緩至1.4%,創5年來新低。PPI同比跌幅從10月的2.2%擴大至2.7%,連續33個月下滑,且跌幅超出市場預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同性 | 日韩AV变态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