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4 00:46:26
◎譚浩俊
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了《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會議指出,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這意味著,新一輪土地改革的大幕即將正式拉開,圍繞農村土地改革的其他配套文件,也將陸續出臺,并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向縱深推進。
堅守政策底線,就是要讓農民在農業現代化中居于主體地位,讓國家的土地改革意圖得到真正體現。
這些年來,城市土地已經被激活,但農村土地卻一直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沒有形成正常的流動機制,從而造成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運行效率都不高,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現了拋荒、閑置的問題。即便流動,也因為相關的法律制度不配套、不協調,出現了許多矛盾和問題。
新一輪的改革意見將農民利益不受損作為三條不能突破的底線之一,是給新一輪土地改革增設了一道安全網,也給廣大農民增加了一道心理上的安全防線。如果沒有這道安全防線,廣大農民對土地改革是會抵觸的,甚至會成為農村土地改革的最大阻力。
縱觀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工作,凡是把群眾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的,改革一般都比較容易推進。反之,推進的難度就會很大。由于農村土地改革涉及面更廣,涉及人群更多,且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和生活保障,是農民最依賴的生存條件。如果在改革過程中,不能充分吸取過去的教訓,不能在改革方案的設計和配套政策的制定方面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保障農民的利益,讓農民不因土地改革而利益受損,是農村土地改革能否成敗的關鍵,也是土地改革紅利能否得到有效釋放的前提。
從近年來各地在農村土地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做法來看,雖然也強調必須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證廣大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
從此次改革的內容來看,雖然包括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個方面,但是,核心則是放活土地經營權,亦即在所有權不變、承包權不改的情況下,通過土地流轉,讓經營權“活”起來,讓土地“活”起來,讓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高起來。
涉及土地經營權,也就必然會涉及農民的利益問題,涉及土地經營權在流轉過程中,能否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在 “三條底線”當中,土地的所有權和耕地紅線問題,一般情況下地方政府也好,企業與投資者也罷,是不大敢碰及的,也知道里面的利害關系。相關的審批制度、用地計劃等,也會對其作出有效約束與限制。每年的土地檢查,都會圍繞這些方面進行監督。只有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問題,往往剛性不夠、彈性過大,地方政府和企業可以操作的空間很大。
這些年來,時有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發生。據新華社報道,2013年流轉入企業的土地面積比上年增長40%。數據的背后也夾雜著隱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流轉規模和流轉比例:有的出臺招商引資 “土政策”,給予企業流轉土地以大量補貼獎勵;還有的地方干脆直接靠行政命令,用下指標、定任務的方式,人為制造了虛高的土地流轉率。
這些行政意志的過分導入,導致違背農民意愿情況時有發生。村組織原本應該作為村民利益代言人,但在資本入地過程中,發現自身有利可圖時,也從原來 “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推進的“急先鋒”,加劇了“新圈地運動”的勢頭。
正因如此,新一輪土地改革能否真正將改革紅利釋放出來,農民利益是否有保障就成了前提,成了必須首先明確和解決的問題。在制定相關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時,就一定要先征求廣大群眾意見,聽聽廣大農民對這些改革政策和方案有什么樣的想法和建議,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傷。
農村土地改革將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強大動力。關鍵就看如何對待農民、對待農民的利益、對待農民的權益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