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00:53:3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玨軒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楊玨軒 發自廣州
雖然目前監管政策尚未落地,但絲毫不妨礙各方對P2P行業持續關注。這其中,表現最為突出便是銀行系。今年以來,銀行系P2P上線速度明顯加快,比如包商銀行的小馬bank、陜西金控和國開行陜西分行聯合推出的金開貸、青島銀行的財富e屋等。近日,網貸行業兩大“貴族”國資系和銀行系更是強強聯手,由廣州科技投資和民生加銀資管共同打造的民貸天下宣布將于11月底正式上線。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做P2P業務只是為了借助P2P降低監管成本、規避管制和獲取超額收益,并不是想把這個當作主業,只是一個其他業務的補充而已。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國資系、銀行系是網貸行業的兩大“貴族”。近日,國資系、銀行系首度在廣東實現聯姻,共同推出P2P平臺民貸天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民貸天下主要由廣州產業投資基金旗下廣州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科技投資)、民生銀行旗下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民生加銀資管)共同打造,注冊資本1億元。民貸天下未來將主要采用資金批發的模式,項目與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保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對接。
在網貸行業,國資系、銀行系各有長短。國資系公信力更強,也有較多項目資源,但國企作風難免影響效率和反應速度;銀行系則在風控上占有上風。此次國資系、銀行系的聯合,能否實現協同效應值得關注。
計劃于11月底正式上線/
民貸天下主辦單位是民加科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民加科風)。根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結果,民加科風成立日期為2014年9月15日,注冊資本1億元,法定代表人劉志軍,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是廣州科技投資、民生加銀資管。廣州科技投資是廣州產業投資基金全資子公司,民生加銀資管則是民生銀行附屬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國內僅有一家國資背景的P2P平臺,系由國開金融(國家開發銀行全資子公司)以及江蘇金農公司共同組建的開鑫貸。
進入下半年以來,國資系、銀行系進入P2P行業明顯加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民貸天下之前,全國國資背景的P2P平臺已達14家,銀行系平臺已有8家。民貸天下的成立,使這兩大派系有了一個交點。那么,民營銀行血統的民生加銀資管與國資背景的廣州科技投資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合?
對此,民貸天下副總裁張林東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兩大股東的合作契機主要有兩點,一是政府的引導與支持,成立民貸天下這個P2P平臺,有助于更好地激活社會投資、強化廣州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助力廣大中小微企業解決短期資金融通的問題;二是雖然目前P2P行業平臺同質化嚴重,需要精準化和差異化的市場定位,但行業仍然屬于競爭的藍海市場,預計政府的監管措施很快將出臺,未來整個行業會越來越規范,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記者瀏覽民貸天下網站,發現尚未有具體項目上線。民貸天下授信評審部總監云望告訴記者,平臺目前還在進行內測,計劃將于11月底正式上線。
或實現銀行托管/
張林東表示,“在民貸天下總體的經營分工上,大股東廣州科技投資主要確定平臺發展戰略以及重大事務決策,二股東民生加銀資管負責風控作業指導以及后續的產品研發支持。法人代表及董事長由大股東委派,首席風險官由民生加銀資管委派,風控團隊也由其組建。”
張林東補充道,這樣的分工安排,是因為大股東具有豐富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企業風險投資經驗,同時具備強大的公信力;民生加銀資管作為民生銀行附屬機構,則在資產管理以及風險控制方面經驗較為豐富。
民貸天下副總裁丁銳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民貸天下已經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寶易互通簽訂了支付監管協議,此外,和銀行的資金托管合作也在推進。
這意味著民貸天下有可能成為國內首家實現銀行資金托管的P2P平臺。
丁銳透露,得益于股東背景,民貸天下更容易得到銀行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在銀行中的監管賬戶已經可以使用,只是尚未正式公開敲定。
前期將以票據類產品為主/
民貸天下產品研發與創新總監吳李淼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平臺初期的項目將以票據類產品為主,年化收益率約為5%~8%。
不過,張林東告訴記者,票據類產品只是起到前期打開局面的作用,“票據理財產品風險比較低,收益也比較穩定,因此我們想把它作為第一批先發的理財產品,打開市場。考慮到目前全國票據市場利率倒掛的情況,平臺將不會長期推出票據類理財產品。”
“公司對合作機構實行嚴格準入制、額度制、名單制管理,嚴格甄選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保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根據記者獲得的資料,民貸天下未來或許走的是P2N(資金批發)模式。張林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了上述推測,并表示“包括但不僅限于這些項目”。
所謂P2N模式,是指尋找借款人和初步審核的工作由多個合作機構完成,平臺負責復審,并最終決定是否放貸。這一模式中,平臺輕資產運營,且業務規模不受自身資金實力限制。基于上述優勢,P2N模式曾盛行一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P2N模式運營的網貸平臺,約有50多家。
然而,最近的貸幫網項目逾期事件暴露了P2N模式的弱點:平臺無力一一審核、考察項目,也難以吸引優質合作機構。
對此,張林東表示,之所以有把握走P2N模式,是因為有股東實力做后盾,能夠獲得優質的合作機構,“平臺將對合作機構實行嚴格的準入退出制、額度制、名單制管理,嚴格甄選各金融機構與類金融機構作為合作對象,重點選擇國資背景機構;其次,對于合作機構所引入的融資項目,原則上在金額上超過300萬元的,平臺將進行專項風險調查,確保項目與融資用途真實可靠。”
此外張林東透露,平臺業務人員(包括風控部門、業務部門)將實施項目風險儲備金制度,即每月提取績效工資30%作為風險儲備金,年終結算,如本年項目不良率超過規定水平,則公司將全部扣回風險準備金,否則全部退還相關人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