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4-11-07 11:45:55
“新型城鎮化不能丟下背街小巷。”面對這番景象,王群深有感觸地說。正是憑著這份擔當,市委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積極推動以道路改造、水系改造、棚戶區改造,美化、綠化、亮化、數字化為主要內容的“三改四化”工程。
“打造泛湘西北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這是湘西北常德市,站在湖南省域經濟和中南地區大區域經濟層面,作出的新發展定位。藍圖繪就,從去年7月起,常德市決策層決定從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起筆”——推進城市道路改造、水系改造、棚戶區改造,實施“美化、綠化、亮化、數字化”工程。
“三改四化”,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市容市貌管理、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千頭萬緒,如何精準推進?
“常德發展落后了,我們將愧對先烈”
2013年4月,常德市委書記王群履新調研,首站便來到武陵區箭道巷。當時的箭道巷,雨污管道不分,每遇雨天,便污水橫流;居民做飯燒水取暖用的煤球,把狹窄的巷口染得一片漆黑。
“新型城鎮化不能丟下背街小巷。”面對這番景象,王群深有感觸地說。正是憑著這份擔當,市委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積極推動以道路改造、水系改造、棚戶區改造,美化、綠化、亮化、數字化為主要內容的“三改四化”工程。
2013年7月19日,常德正式拉開“三改四化”的序幕。讓決策者始料不及的是,動工帶來的不便,引發了眾多市民抱怨、質問,甚至謾罵。
面對質疑,常德市決策層來到位于河伏山上的常德保衛戰主戰場憶先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隨后召開的城市建設務虛會上,王群堅定地說:“常德的發展落后了,我們將愧對先烈。”
河伏歸來,市委、市政府與工程建設者一道發起路改大會戰:在接下來的180多天時間里,全市完成了42條城市主次干道和165條小街小巷的綜合改造;先后啟動整體搬遷型棚戶區改造項目53個、維修完善型改造項目10個,改造面積達53.5萬平方米;實施水系治理、污水處理廠等6大“水改”項目;對武陵大道等區域170棟樓宇實施美化、亮化;數字城管、智能交通、安全防控三大系統進入實質性建設。
5道關卡堵漏洞,確保民心工程不注水
“三改四化”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事關常德的永續發展,來不得半點虛假。為此,常德市決策者們層層設卡,確保不出現豆腐渣工程。
要確保工程質量,必須過監理、各項目業主派出的技術員、住建局質安站和紀委4道關卡。向群巷一個新修的排水管井,水泥還沒有完全凝固,污水就排了進來。在紀委的監督下,該井重新拆建。組織部“觀察員”是監督“路改”質量的另一道關卡。他們觀察各路人員的到崗到位情況,同時監督問題。大湖路與鼎城路交界處的路口,攬客的摩托車與工程車輛搶道影響施工。“觀察員”反饋后,交警、城管等部門聯合開展整治活動,凈化施工環境。
作為城市建設主管部門,住建局所有班子成員和站室負責人都聯系有“路改”路段。鼎城區住建局局長李南孝,每晚6點帶領班子成員、站室負責人到所有“路改”現場夜巡。一圈巡下來,往往就到了晚上11時許。
不久,市民們驚喜地看到:一棟棟樓宇換裝換“臉”,一條條主次干道更通更暢,一個個街巷社區變潔變美……有些退休老干部從原來的“反對派”轉為“支持派”。“60多年來常德第一次這么有計劃有目標地按規矩進行城市改造。”原常德地委書記、90歲高齡的劉佳時說,常德領導干部以敢于擔當的精神,破除阻力,打開建設局面,實屬不易。
原文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11/07/nw.D110000renmrb_20141107_5-12.htm?ADUIN=1163552935&ADSESSION=1415323803&ADTAG=CLIENT.QQ.5365_.0&ADPUBNO=26405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