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0:47: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近來央企混改的詳細路徑亦陸續披露,其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國移動等大型央企。
在10月27日的國企改革十月談現場,中石化集團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詳解了中石化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詳細辦法,以期為接下來更多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可參考操作樣本。
“這次改革中石化是率先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其中第四個板塊也是效益比較穩定、資產比較優質的板塊。”呂大鵬透露,在此次混合所有制方案出臺之前,中石化已經花費了幾年時間來進行股權多元化等工作的準備事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之后,中石化的第四板塊業務將會從 “油品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下一步我們要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呂大鵬說。
優質板塊率先入圍/
借十八屆三中全會“混合所有制”定調,今年初,中石化率先在油品銷售業務中引進社會和民營資本混合經營。呂大鵬表示,到9月14日,整個改革項目進行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共歷時208天,推進節奏非常快。
記者獲悉,中石化銷售公司總體估值為3570.94億元,該估值綜合了投資者報價、中石化財務顧問評估等多方意見。
本次增資采取的是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三公一透”原則,采用多輪評選、競爭性談判的方式,由潛在投資者對銷售公司價值進行獨立判斷,并根據本次引資的進展先后提交非約束性報價以及約束性報價。
中石化和銷售公司共同成立由獨立董事、外部監事和內外部專家組成的獨立評價委員會對潛在投資者進行評議,評議過程將潛在投資者的報價、擬投資規模等作為主要決策因素外,還對產業投資者、境內投資者及惠及廣大中國公眾的投資者予以優先考慮,經獨立評價委員會評議后,中石化和銷售公司才選擇和確定了最終的投資者名單。根據投資者的認購金額和持有銷售公司股權比例,銷售公司的股權價值人民幣3570.94億元。
呂大鵬進一步表示,以投資者競價的方式最后對銷售公司的整體估價超過賬面價值20%以上。“這次我們重組是適應了形勢的需要,目的是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與非公資本共贏,不存在外界擔憂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為了保證估值合理,中石化紀檢監察組全程參與,并且采取多種手段保證全程可追溯,最終的結果也得到了市場上較為正面的評價。最終確定的25家入圍企業,遵循的原則包括產業投資者優先,即企業實體和中石化業務結構互補的優先以及國內投資者優先等。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現在最終的產業投資者一共有9家,投資占比30.5%,國內投資者占比55.1%,境外投資者占到44.9%,惠及公眾的投資者占比29.9%,民營資本則占比35.8%。
“下一步,包括騰訊、大潤發、海爾、匯源等已經簽約的投資伙伴,根據與中石化的合作程度,可能在年底條件成熟時,再考慮組建新公司”。呂大鵬透露。
轉型綜合服務商/
從長遠看,中石化的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徑,有望在其他領域的改革中得以復制。有分析師認為,中石化銷售公司此次增資擴股,目的是為了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成長為有競爭力的企業,與上一輪銀行業的改革有相似之處。“當年銀行改革通過引進海外投資者等方式建立了現代化的公司結構,資產結構得到了改善,進入的投資者回報很高。”
相比當年的銀行業改革,目前中國的市場環境有了更好的改革基礎,此次中石化引進的投資者多為國內投資者,更加符合國家利益。換句話說,中石化可以說樹立了榜樣,而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來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這一路徑是可復制的,這對于當下的國企改革意義重大。如果融合得好,改革紅利有可能比當年銀行業改革紅利更大。
此外,中石化此次的引資不僅僅是為了募集資金,若想募集資金中石化不一定會用這個方法。主要的目的,“是促進我們國企體制機制上的轉化,釋放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實現國資民資共同發展,但仍應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呂大鵬說。
記者獲悉,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之后,中石化的第四大業務將會從 “油品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將來除了發展油品這一塊,下一步要向綜合服務商發展,比如大家不僅可以加油,還可以買水,甚至包括金融服務以及廣告等多重業務拓展。
“最終實現加油站利潤當中一半來源于油,一半來源于非油,這一步是我們改革的設想。引資只是中石化改革的第一步,我們下一步改革,主要還是進行市場化,去行政化,好戲還在后頭。”呂大鵬說。
北交所總裁吳汝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一種是做減量,將部分國有產權通過轉讓流轉的方式推向社會資本;一種是做增量,如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吸納非公資本參與;第三種是新設立公司。他認為,增資擴股等增量手段應該是未來實現混合所有制的主要手段。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之后,上海、廣東等地國有企業相繼展開行動,但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的中央企業,一直未有大的突破。此次中石化采用的增資控股方式,正是業內認為比較適合國企混改的手段之一,一方面擴大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公開透明可監督防止國資流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