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0:47:22
從曾經萬人所指的網貸團長今安在,到如今P2P平臺資產端拓展出租賃、保理、股票等業務的無極限,以及P2P平臺資金方隱現機構投資者魅影,《每日經濟新聞》試圖為讀者展現目前行業現狀、未來趨勢和將面臨的風險。
網貸平臺跑路潮至今已快一年時間,如今P2P行業發展自然是另有一番景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曾經的典型事件和相關統計數據,從曾經萬人所指的網貸團長今安在,到如今P2P平臺資產端拓展出租賃、保理、股票等業務的無極限,以及P2P平臺資金方隱現機構投資者魅影,試圖為讀者展現目前行業現狀、未來趨勢和將面臨的風險。
《《《
A面·資金檔案
10月P2P成交268億單月過億平臺達51家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P2P網貸行業自從在國內出現后,遭受的最大一次沖擊便是2013年底的跑路潮、倒閉潮,讓行業首次感受到行業“寒冷”,投資人損失慘重。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業重新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網貸行業在高增長的同時,P2P理財端也涌現出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理論上的確可以分散風險。不過,在合規、信息披露和資產管理能力方面,理應對其提出更高要求。
行業集中度有所提高
根據深圳市電子商務協會旗下的中國P2P網貸指數課題組的指數顯示,去年11月份借貸成交額為96.07億元,較去年10月份的98.62億元減少2.55億元,環比出現2.45%的下降。
而P2P交易額在去年11月以前都是呈現兩位數的月復合增長,比如2013年全國P2P網貸成交額874.19億元,月復合增長率10.3%,年增長率超過300%,可見倒閉潮對P2P網貸沖擊之大。
不過,隨著倒閉潮逐漸退去,行業重新步入高速發展的時期。
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P2P網貸平臺數量達到1263家,半年成交金額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接近2013年全年成交金額。預計全年累計成交額將超過3000億元。截至2014年7月,P2P網貸投資的數量約為29萬人,行業存量資金為337.6億元,比2013年增長近一倍。
近期,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網貸行業成交量增速減緩。
網貸之家統計,10月中國網貸成交量達268.36億元,比9月(262.33億)增長2.30%,預計全年總成交量或達到24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10月成交量過億平臺達51家,較9月新增6家平臺,這些平臺累計成交量達149.60億元,占總成交量的55.74%。
除了成交量暴增,行業集中度也有所提高,10月成交量過億平臺達51家,較9月新增6家平臺,這些平臺累計成交量達149.60億元,占總成交量的55.74%,其余平臺總成交量占比不到50%,平臺競爭加劇。
機構投資者現雛形
不久前,網貸天眼投友圈正式上線,并推出首個理財產品“樂投寶”,其年化收益達15.47%。網貸天眼CEO田維贏介紹,“樂投寶是P2P行業的ETF基金,它的實質是將投資P2P平臺的單一風險分散到整個P2P行業中,并且融入了網貸天眼擁有的行業數據分析能力和專業團隊,幫助投資人做盡職調查,同時幫助投資人做一些定向投資。”記者也了解到網貸之家所屬的上海盈燦也在測試其理財產品——盈燦基金。
禮德財富CEO洪凱彬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類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對于行業來說是利好,因為機構投資者的判斷能力總是要強于個人。
“常見的機構投資者實際上是機構先用資金在平臺在購買債權,然后分散賣個人投資者,投資者買到的是集合債權,通過這種方式去做,從模型角度來說,確實是投資網貸最安全的方式,除非平臺大面積倒閉,否則對投資收益影響很小。”洪凱彬表示。
記者了解到,這類以基金產品形式出現的機構投資人,在理論上的確可以分散風險,但在合規、信息披露和資產管理能力方面,理應有更高的要求。LC(LendingClub,美國一家P2P借貸平臺)上的機構投資者眾多,美國證監會(SEC)把LC發行的收益權憑證定位為權證(債權),LC上發行的權證受到SEC的嚴格監管,LC會向SEC提交季度和年度的財務報告,公開透明的信息也吸引機構投資者進入。
信而富CEO王征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機構投資者在P2P上的出現是個比較大的創新,如果大的投資機構投資LC,必須向美國證監會申請基金投資資格。
不過,除了合規性,洪凱彬認為,機構投資者本身也具有一定風險,從本質來看就是代客理財,機構投資人本身的資質是焦點問題。“與傳統網貸不一樣,投資者知道借款人信息,而對機構投資人的投資流向完全不知道,如果成立像LC上面的基金就沒有問題”。
《《《
A面·資產檔案
線下業務上線無極限傳統金融業務全面觸網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P2P網貸平臺資產端已由最初的擔保公司、小額信用貸款,逐漸延伸到票據、融資租賃、保理、股票配資、典當等傳統線下金融業務。
眾信金融首席運營官譚陽分析指出,“這種情況分兩類來看,一類是線下一些資產端與P2P平臺合作,這種形式主要看中P2P平臺本身的募資能力及速度;一類是本身線下就是做融資租賃、票據、保理、典當等業務的。”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傳統金融業務觸網是大勢所趨,至于哪類業務更易獲得成功,還需要看如何變革觸網而不是簡單地把傳統業務搬到互聯網上。隨著P2P平臺綜合實力和公信力的提升,傳統民間金融業務將是P2P第一個全面占領的市場。而監管政策、法律邊界或將對這類線上業務帶來較大影響。
線下金融業務爭相上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伴隨P2P網貸行業交易額的增大,交易資產也在發生變化。今年6月之前,大部分的P2P平臺還是以信用貸款及擔保貸款為主,下半年以來,包括融資租賃、票據、保理、典當、股票配資等資產都紛紛出現。
今年7月愛投資等網貸平臺開始引入融資租賃業務,接著拾財貸與無錫市政府旗下的金控融資租賃公司簽訂了10億級債權轉讓合作;9月,P2P網貸平臺積木盒子亦與上海同岳租賃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會在重型卡車的融資租賃上展開合作。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指出,“融資租賃產業沉淀的融資租賃債權多為長期債權,缺乏流動性,給公司帶來了較大的財務壓力。而通過與互聯網金融(P2P)的結合,可以充分利用承租人等額本息的還款特點,設計對應的P2P貸款產品,并通過靈活的金額精準匹配單筆設備購買需求,讓民間資本更有效地直接服務實體經濟。”
就在多家平臺搶灘引入融資租賃業務之時,7月15日,愛投資又正式上線保理業務;8月6日禮德財富與深圳國投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國投保理”)合作;10月,銀湖網亦宣布與大秦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據記者了解,保理業務的上線,相對于原來的擔保業務來說,在借款周期方面時間相對較短,回款周期快;在第一還款源方面,債務人一般是比較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另外,某些保理業務還有保險公司承保。
同時,7月15日正式運營的民生銀行的P2P平臺 “民生易貸”,其首發上線系列產品,便包括主打票據質押融資的“e票通系列”;接著國資系P2P平臺開鑫貸也推出了票據產品“銀鑫匯”。
網貸之家相關人士指出,銀行受制于處理的規模及人力成本等因素,處理小額票據的積極性不高。而這部分票據又多由中小企業開具,加大了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貼現難度,使得民間票據貼現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目前平臺票據業務模式主要有四種:票據貼現模式、票據質押模式、委托貿易付款及內保外貸模式。
此外,記者注意到,贏在投資、貸未來、錢程無憂、及配資貸等幾家P2P平臺采用的則是股票、期貨配資業務模式,即平臺提供股票賬戶,理財人提供資金,配資人操作股票賬戶,按月支付利息及服務費的形式,進行配資借貸服務。
監管意見主導行業發展/
互聯網金融研究機構棕櫚樹CEO洪自華表示,“P2P網貸跨越時間和空間,投融融資效率和成本優勢遠非傳統線下業務所能力比擬,透明度也遠高于傳統線下業務,隨著P2P平臺綜合實力和公信力的提升,傳統民間金融業務將是P2P第一個全面占領的市場。”
愛投資COO程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領域里的金融交易出現在網絡上,創新交易結構的產品也會在金融服務機構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碰撞中誕生。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錢海利亦分析指出,未來傳統金融業務觸網是大勢所趨,至于哪類業務更易獲得成功,還需要看如何變革觸網而不是簡單地把傳統業務搬到互聯網上。互聯網金融屬于金融范疇,但又有別于傳統金融,因此很多領域現在尚處于灰色地帶,監管層的意見對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
另外,網貸之家首席運營官石鵬峰指出,對于線下金融機構上線后遇到的困難和風險,可能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文化沖擊。傳統民間金融機構可能不適應互聯網思維與帶來的文化沖擊;其次是野蠻生長。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速度快、資金流動速度快等特點容易導致平臺快速做大,從而盲目自信放松對風險的把控,而互聯網用戶忠誠度低、負面輿論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容易給平臺帶來致命打擊;最后是無杠桿限制,而傳統金融行業幾乎都有杠桿限制,這一點也容易使得平臺盲目擴張,超出自己可控范圍。
同時,這種將傳統金融業務搬到P2P平臺并非沒有風險。
洪自華分析指出,“風險主要來自于對接的資產本身,融資租賃的周期比較長,需要像銀行一樣的風控技術;保理業務中最重要的是應收賬款付款企業的信用和貿易真實性的確認,需要保理公司具備可靠的核心企業資源,其操作過程非常復雜,非銀行的保理業務在國內還剛剛起步;股票配置業務本質上是高杠桿比例的融資融券業務,在操作過程中,借款人和投資人的資金都進入平臺的關聯賬戶,本質上是資金池,平臺的道德風險太大。”
程晗也分析指出,監管政策、法律邊界是這類線上業務面臨的挑戰。有些業務有明顯的打擦邊球行為,若政策給出明確指導意見,不規范操作,不嚴謹的交易結構會給平臺帶來麻煩。
錢海利向記者表示,傳統線下金融業務在多年的運作下已建立起完善、可靠的操作流程,金融業務觸網能獲得更多的渠道資源,但線下企業大多缺乏觸網經驗,互聯網的運作模式不是傳統機構朝夕間可以融匯的。P2P等互聯網金融在宣傳上常淡化風險,放大收益,而且在操作流程上以用戶自助式為主,用戶極易被平臺上的宣傳語所誤導。
《《《
A面·樣本調查
P2P跑路潮下的“團長”:或退出,或轉型經營平臺
每經記者 楊玨軒 發自廣州
去年10月,P2P平臺倒閉潮突然爆發,“團”被認為是重要的助推力量。一名前團長曾向記者表示,在倒閉潮起始階段,問題平臺中至少三分之一是組團投資者。
關于P2P領域的團,《每日經濟新聞》于2013年10月24日曾在《P2P網貸變形:厭惡卻又離不開的 “團”》一文中有過詳細報道,“團類似于團購,一般投資者充值沒有利息,靠投標獲得收益。團集少成多,把團員的資產作為一個整體,分為暗標和明標兩種情況投標。”組建團是為了獲得更高收益,積聚起來的資金使其擁有更多議價空間;對于平臺而言,團的資金也充滿誘惑力。
然而,P2P領域投資團的高息偏好,助長了不合理的高息競爭,也使行業陷入不理性的瘋狂。最后多米諾骨牌倒下,團長被萬夫所指。鏡頭拉近,細看之下,團長與一般投資人并無太多區別,大多是想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得更高收益,初心也許并不那么險惡。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曾經在投資人中具有號召力的人物已經很難聯系上。
最早團長轉型經營平臺
潘春雨從去年3月份開始就停止了網貸投資,“我應該是第一個團長。”潘春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時團比較火,但我并不看好其他團長所投的平臺,收益率已經明顯超出正常范圍。我投的網貸平臺收益率相對低一些,團員心里不平衡,要求我去投一些更高息的平臺,但我不能接受。所以,在組團投資P2P最紅火的時候,我退出了。”
2013年6月,潘春雨開始轉型經營平臺,據其介紹,他負責前期籌建的平臺總成交額已達16億元。“前期籌備和運營都是我負責,但不算創始人,只是個運營者。在整個網貸行業,我們的發展算是可以的。”潘春雨說。
潘春雨的急流勇退使他避免了幾個月后倒閉潮的碾壓。對于那些事后飽受詬病的團長,潘春雨認為,他們本質可能也不是想著去騙誰,只是識別平臺的能力稍差,或者被平臺的一些利益所蒙蔽。
潘春雨告訴記者,當時活躍的團長一共五、六人,一般是比較活躍、有號召力的投資人,但能力不一定杰出,“團長有兩個職能:,一個是考察、挑選平臺;另一個是跟平臺談收益,誰愿意做這個事情,誰就可以當團長,與識別能力、財務經驗等無關。”
潘春雨向記者表示,以前的團長基本都隱匿了,“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么,有傳聞說躲起來了,有傳聞說有些被抓了。投資人對這些團長不太信任,但我覺得,如果不是出于惡意,也沒有觸范刑法,團長是可以去選擇其他發展道路的。”
知名團長轉向眾籌
衡燦是當時最為知名的團長之一,而他組團所投的平臺最后被立案偵查,身為團長的衡燦瞬間被投資人的口水淹沒。
記者與其取得聯系表明來意后,衡燦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想再多說什么,我已經有了新的生活和事業。”
衡燦告訴記者,當時組團考察并不是他一個人去,他會召集當地的投資人一起去看平臺,如果大家覺得平臺可靠,就一起投資,都是自愿決定的。“我只能算一個領投人,我組團投資的平臺,我個人也都有投資,每家平臺都套了幾十萬元。出事了所有人都罵我,我也很委屈。”
“出發點是好的,想把大家召集起來拿到更高的獎勵,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可能已到違法的邊緣。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肯定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衡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衡燦透露,他目前做的是眾籌,相對于P2P而言,眾籌的風險更加可控。“P2P把所有的風險都放在自己身上,承擔本息。如果平臺不承擔這些風險,那就開不起來,無法吸引投資人。而且新平臺的利息不高也沒有投資者進來。所以新平臺的套路都是給出高息,炒人氣,承擔本息風險,再慢慢降息。目的不純的平臺,利息高到一定程度就跑路了。而眾籌不同,眾籌把風險轉嫁出去,也無利息壓力。”
投資權威變身維權代表
團長曾經是投資人中具有號召力的權威。現在,投資人權威多以維權代表形象存在。
龍威是目前最知名的投資人維權代表之一,他所代表維權的東方創投案被譽為網貸第一案。龍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曾與衡燦有過一面之緣,“我去考察一家平臺時遇到他們。他們投資的那家平臺損失了1000多萬元,團長損失了七八十萬元。”
對投資人的這種心態,龍威認為很正常,因為行業草創之初,投資人都比較外行,缺乏判斷能力,同時又缺乏有效的學習途徑,在投資人較迷茫時,就希望從一些比較可靠懂行的人口中獲得一些信息。
龍威告訴記者,現在有許多維權代表,但做得成功的極少。很多時候一個平臺就有好幾個維權代表,維權代表之間經常意見不統一,難以形成合力,所以牽頭的人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對于維權代表真正起到的作用,龍威顯得很謹慎:“這種案件屬于刑事案件,起訴方是檢察院。從起訴、審查到結案,投資人都無法插手。我們所能起的作用是通過各種途徑不斷促使案子的進程快一些。只是一些輔助性的作用,但比沒有強。”
《《《
A面·行業趨勢
P2P監管思路漸明朗業內稱未來或出“負面清單”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及互聯網金融行業,將其定義為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強調要加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支持小微經濟發展,盤活市場經濟,互聯網金融首度寫入“兩會”報告,P2P原則上也納入銀監會監管范圍。
盡管P2P監管細則至今并未出臺,但相關官員的一些言論也逐漸在業內達成共識,并在實際操作層面開始產生影響。
監管思路逐漸明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監管部門一年來的重要表態,對P2P行業影響比較大的是今年4月份,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的《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劉張君表示,銀監會已啟動P2P監管細則的研究工作。P2P網絡借貸平臺是新興的金融業態,在鼓勵其創新發展的同時,應合理地設置業務邊界。
劉張君表示,P2P網絡借貸平臺作為一種新興金融業態,在鼓勵其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明確四條邊界: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四條紅線”正式形成。
8月2日,銀監會創新部副主任楊曉軍透露,對P2P的監管細則將于下半年或明年初推出,監管導向為“明定位”、“不碰錢”、“有門檻”、“重透明”和“強自律”。
8月23日,銀監會創新部副主任李志磊在提及互聯網金融以及P2P監管時建議:行業自律組織在P2P領域應該起到更好的作用,加強行業標準化,嚴格區別真偽P2P。
負面清單或為監管方向
銀監會對P2P平臺的定位于“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引起了業內熱議,比如監管主體和P2P企業去擔保的可能性。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管是信息中介還是信用中介,核心是平臺不要觸碰資金以及建立資金池。
信而富CEO王征宇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告訴記者,監管方面的思路要求金融服務機構對資金托管,強制性要求對往來資金進行監管,金融機構要上報銀監會資金流水情況,反映是否被挪用。
對于未來行業政策監管傾向于寬松還是嚴格,點融網CEO郭宇航向記者表示:“初期會較寬松,然后逐步收緊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初期就很緊的話,監管部門會被認為扼殺金融創新,監管部門也看到了P2P商業模式的積極作用,這個背景下就可以先松后緊。”
禮德財富CEO洪凱彬告訴記者,監管方向和政策導向有關,負面清單最有可能是監管方向。“制定出負面的清單讓大家去做,但是細則第一版不會出現特別細的地方,可能也不會有太多實操性的東西。”
對于監管細則何時能出,保利網創始人兼CEO朱孟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P2P監管較為復雜,金融監管各部門需要協調工作,細則預計不會很快出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