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0:47:2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近年來,P2P網貸平臺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跑路、詐騙等問題不斷出現。據網貸之家統計,從2011年至今,P2P網貸行業出現的問題平臺已經超過200家。
據了解,問題平臺的各種“問題”形式不一,有的因經營不善而倒閉,有的最初的目的就是詐騙。在業內人士看來,問題平臺的出現,和目前行業過熱、缺乏監管等密切相關,而提高行業透明度等方面建設極為重要。
詐騙平臺數量明顯增多
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2014年11月1日,P2P網貸歷史累積出現的問題平臺共計235家。其中,2011年和2012年問題平臺數量較少,而從2013年10月開始,卻出現了一波“倒閉潮”。
網貸之家首席運營官石鵬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上半年之前,問題平臺相對都不多,但在10月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平臺,主要是去年上半年P2P行業發展過快,行業野蠻生長,出現拆標、自融等一系列問題,而10月長假后又積累了大量的資金需要提現,一些平臺的現金流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大量問題平臺出現。
去年10月以后,問題平臺出現的速度不斷加快。據網貸之家統計,去年全年出現問題平臺共76家,而截至11月1日,今年的問題平臺已達143家。
在石鵬峰看來,今年問題平臺數量很多,主要是因為行業很火,新平臺不斷出現,P2P行業的基數不斷增加,同時,今年純粹的詐騙平臺也較以往的數量要多。據網貸之家統計,在今年已經出現問題的143家平臺中,詐騙類的有82家,占比57.34%。
另據網貸之家統計,2014年10月,新上線的P2P平臺為71家,全國正在運營的網貸平臺共計約1474家。
石鵬峰表示,今年惡性詐騙平臺比例較高,但這些平臺持續的時間都不會很長,資金量不太大,所以相對去年,跑路平臺的影響力稍小一些。
石鵬峰稱,一些騙子平臺有非常明確的特征,就是造假,信息不完全,有的工商注冊資料可能都是假的。
所謂的詐騙平臺,是指那些從一開始就是以詐騙為目的的平臺,所發的項目信息全是虛假標的,獲取一定的資金后就卷款消息。
此前,《每日經濟新聞》曾經多次曝光過一些P2P平臺,幾家平臺可能用的是一樣的辦公室照片,宣傳資料類似,發的標類似,甚至連辦公地址都是同一個地址,但這個地址卻無人在此辦公。
石鵬峰表示,隨著網貸行業持續火爆,一些目的不純的人也混了進來,其中很多人都是在很多平臺做一些廣告推廣,吸引投資人進去,達到一定的額度就跑路。因此,投資人在投資新平臺時,一定要對所投資的平臺進行了解。
投資人大多維權困難
袋袋金副總經理柯皇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行業并不規范,出現問題并不奇怪,不管是金融行業還是實業,在行業發展高峰期都會有很多人進入,但到最后都會有一個洗牌。
在業內人士看來,P2P行業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監管條件,進入門檻也低,花很少的錢就可以搭建一個網站平臺,這讓很多詐騙者進入非常容易。同時,有的平臺經營者對行業理解不夠,自身資金實力也不強,進入行業之后發現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經營,所以出現問題;還有一些平臺經營不規范,做資金池、拆標或者自融,一旦項目出現問題,平臺也就難再經營下去。
石鵬峰認為,監管確實可以引導行業向健康可持續方面發展,但加強行業的透明度和信息流動的建設也非常重要,平臺自身信息的披露及第三方的監管都很有必要,同時還要多做投資人的教育。
此外,由于缺乏監管,P2P平臺出現問題之后,很多投資人面臨維權困難的局面。記者此前加入好幾個跑路P2P平臺的維權群,在經過一年多或者幾個月以后,QQ群的活躍度大幅降低。
在業內人士看來,P2P行業沒有監管,出現問題也不知道找誰,而且很多詐騙平臺的地址都是假的,想要維權很麻煩,而一些平臺根本找不到,想要報案或立案難度較大。
不過,就在最近,已經有幾家P2P平臺負責人被警方帶走調查,或被法院宣判。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以集資詐騙罪名宣判的平臺跑路案件。石鵬峰表示,對于詐騙平臺一定要嚴懲,要有一些案例,最后的結果會對其他平臺有警示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