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0:47:2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P2P網貸行業自從在國內出現后,遭受的最大一次沖擊便是2013年底的跑路潮、倒閉潮,讓行業首次感受到行業“寒冷”,投資人損失慘重。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業重新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網貸行業在高增長的同時,P2P理財端也涌現出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理論上的確可以分散風險。不過,在合規、信息披露和資產管理能力方面,理應對其提出更高要求。
行業集中度有所提高
根據深圳市電子商務協會旗下的中國P2P網貸指數課題組的指數顯示,去年11月份借貸成交額為96.07億元,較去年10月份的98.62億元減少2.55億元,環比出現2.45%的下降。
而P2P交易額在去年11月以前都是呈現兩位數的月復合增長,比如2013年全國P2P網貸成交額874.19億元,月復合增長率10.3%,年增長率超過300%,可見倒閉潮對P2P網貸沖擊之大。
不過,隨著倒閉潮逐漸退去,行業重新步入高速發展的時期。
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P2P網貸平臺數量達到1263家,半年成交金額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接近2013年全年成交金額。預計全年累計成交額將超過3000億元。截至2014年7月,P2P網貸投資的數量約為29萬人,行業存量資金為337.6億元,比2013年增長近一倍。
近期,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網貸行業成交量增速減緩。
網貸之家統計,10月中國網貸成交量達268.36億元,比9月(262.33億)增長2.30%,預計全年總成交量或達到24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10月成交量過億平臺達51家,較9月新增6家平臺,這些平臺累計成交量達149.60億元,占總成交量的55.74%。
除了成交量暴增,行業集中度也有所提高,10月成交量過億平臺達51家,較9月新增6家平臺,這些平臺累計成交量達149.60億元,占總成交量的55.74%,其余平臺總成交量占比不到50%,平臺競爭加劇。
機構投資者現雛形
不久前,網貸天眼投友圈正式上線,并推出首個理財產品“樂投寶”,其年化收益達15.47%。網貸天眼CEO田維贏介紹,“樂投寶是P2P行業的ETF基金,它的實質是將投資P2P平臺的單一風險分散到整個P2P行業中,并且融入了網貸天眼擁有的行業數據分析能力和專業團隊,幫助投資人做盡職調查,同時幫助投資人做一些定向投資。”記者也了解到網貸之家所屬的上海盈燦也在測試其理財產品——盈燦基金。
禮德財富CEO洪凱彬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類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對于行業來說是利好,因為機構投資者的判斷能力總是要強于個人。
“常見的機構投資者實際上是機構先用資金在平臺在購買債權,然后分散賣個人投資者,投資者買到的是集合債權,通過這種方式去做,從模型角度來說,確實是投資網貸最安全的方式,除非平臺大面積倒閉,否則對投資收益影響很小。”洪凱彬表示。
記者了解到,這類以基金產品形式出現的機構投資人,在理論上的確可以分散風險,但在合規、信息披露和資產管理能力方面,理應有更高的要求。LC(LendingClub,美國一家P2P借貸平臺)上的機構投資者眾多,美國證監會(SEC)把LC發行的收益權憑證定位為權證(債權),LC上發行的權證受到SEC的嚴格監管,LC會向SEC提交季度和年度的財務報告,公開透明的信息也吸引機構投資者進入。
信而富CEO王征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機構投資者在P2P上的出現是個比較大的創新,如果大的投資機構投資LC,必須向美國證監會申請基金投資資格。
不過,除了合規性,洪凱彬認為,機構投資者本身也具有一定風險,從本質來看就是代客理財,機構投資人本身的資質是焦點問題。“與傳統網貸不一樣,投資者知道借款人信息,而對機構投資人的投資流向完全不知道,如果成立像LC上面的基金就沒有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