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3 01:00:4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岳琦 實習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岳琦 實習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作為上世紀90年代 “書生下海”大潮中的創業者,補建從電子科大工會樓上一間僻靜小辦公室起步,“每一步都踩到了點子上”,如今也踩上移動互聯網的“點子”,但自始至終補建對金融領域的執著并未更改。與大多數創業者一樣,補建也經歷了中國合伙人式的陣痛,走過了去家族化的改造,伴隨三泰電子(002312,前收盤價28.10元)一路有驚無險,他的創業歷程痛并快樂著。
作為一家市值百億的上市公司掌門人,補建平時并不怎么看新聞、看電視,也許是早年“技術”情結的影響,他更愿意去捕捉和體驗最前沿的高科技產品和創意,并試圖以一個消費者的思維去進化。在三泰電子開展速遞易業務之前,補建幾乎是一位 “甩手掌柜”。在公司內部高管看來,與其說補建像是公司的一位高級產品經理,不如說更像是一位富有想象力并給大家帶來前沿思想的“布道者”。
一如三泰電子,補建慣常低調執著,多次面對外界質疑,他都不改初心,喜歡“更多的做事”,極少公開面對公眾和媒體。但從投資速遞易業務開始,這種情況逐漸轉變,互聯網思維在這家曾經營傳統業務的公司慢慢凸顯。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調研三泰電子,專訪公司董事長補建及多位高管、員工,試圖還原備受市場關注的三泰電子掌門人的性格特質。
三泰電子的互聯網基因/
“我們只關注銀行。”補建在上市之初曾公開表達過他的發展戰略。目前,三泰電子的主營業務仍然是金融自助、安防及服務外包業務。但走過17年創業歷程的三泰電子有著顯而易見的“創新與改變”。補建在近日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是我們的客戶,銀行在變,我們也需要變。”
在成都市金牛區高科技產業園區,三泰電子去年9月剛剛搬進新的總部大樓——三泰科技魔方。這座大樓由著名美籍華人設計師EddieS.Y.Wang擔綱設計規劃,擁有自由呼吸式的退臺設計。補建認為,傳統閉塞的辦公環境會壓抑員工的創造力。在三泰科技魔方,記者看到的是典型的科技公司開放式辦公環境和新潮精致的裝修。
在三泰科技魔方的喬遷儀式上,補建再次對員工強調,三泰電子“在不斷的自我揚棄和自我否定中實現價值升華。”而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補建用鄭和下西洋比喻三泰電子,“將迎著移動互聯網大潮駛入浩瀚的海洋,那里并不是風平浪靜,激流險灘時常隱藏在我們不太注意的地方。”
做了十幾年傳統行業的補建深知互聯網浪潮中,有機遇也有危險。而他對三泰電子的轉型頗為樂觀,“慶幸在移動互聯網迅猛到來的當口,我們主動轉身擁抱了移動互聯網,應該說時機不早不晚,難度不大不小,搭上了時代的快車。”
和傳統行業的創業經歷類似,在“觸網”的路上,補建走得并不平坦。自第一臺速遞易開始,各種質疑一直相伴,速遞易盈利模式不清晰、公司與物業管理公司簽訂的合同并非是排他性的以及速遞易的布點造假等質疑接踵而至。
“受得了多大的詆毀,就經得住多少贊美。”補建堅持自己對互聯網時代的理解,“在互聯網時代,產品本質上還是那些產品,我們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了解消費者的最新需求以及到底喜歡接受怎樣的銷售模式,這就是經營思路的轉變。”
“我們不論輸贏,只管認真,不認真必輸無疑。”面對種種質疑,補建感慨,公司經歷的每一步,或是每一個節點,都是危機四伏,甚至面臨幾近夭折的危險,但是冥冥之中又出現希望的轉機,創業者沒有退路,只能執著前行。
書生創業的遺憾/
1996年底,在電子科技大學工會樓上一間僻靜的小辦公室,補建和幾位年輕的教師因為創業的沖動和激情,謀劃了設立公司的夢想。迄今十七載風雨,回憶起這往昔情景,他仍覺歷歷在目。
1997年,正是九十年代證券市場蓬勃的最后一波,帶著極高的創業熱情,補建和他的合伙人們順勢推出了公司的第一款產品——在當時十分領先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LED顯示屏,而這也正與補建電子機械的專業背景契合。
因為有市場需求,加之自身的技術優勢,補建的第一次創業嘗試相當順利,他稱,“在短時間內我們的顯示屏作成了四川省內前兩名,在當時積累了第一桶金。”
然而,補建并沒有帶領他的團隊將LED顯示屏業務走得更遠。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當時感受到,四川的證券公司營業廳就只有那么多,需求有限,很快業務出現飽和。”而時至今日,LED行業發展風生水起,說到這,補建稱至今都覺得這是他創業生涯中的些許遺憾。
在此之后,補建把目光轉移到銀行,并于1997年發明了電子回單箱,這在銀行界一時引來了不少關注,并奠定了三泰電子發展的基石。補建頗為自豪地說,“電子回單箱到現在我們一直是第一,占據了50%的市場。”
盡管如此,補建覺得在回單業務上也有缺憾,“過去我們賣給銀行的回單箱超過5萬臺,海量的企業數據十分可貴,在這方面其實可以挖掘出很多有價值的業務。”這也給補建帶來啟發,開展速遞易業務時,補建一直強調“輕終端重云端”。
事實上,三泰電子也曾遭遇過重大的危機。去年上映的電影《中國合伙人》給補建的感觸很深,這讓他回憶起當初創業的往事。“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幾個合伙人起了沖突:是繼續投入還是小富即安?后來我的兩個合伙人離我而去,讓三泰損失了大量的技術研發人才,傷筋動骨。”補建稱,這種激烈的價值觀沖突幾乎讓三泰電子夭折。
也許是受到合伙人事件的影響,補建在2002年左右主動勸退其原來在公司的親屬,并引進了一批職業經理人。而對于新晉的職業經理人,補建均對其充分放權,大膽使用,這批職業經理人也成為目前的公司骨干。 在公司日常的經營管理上,補建放權之后并不做過多干涉,當起了“甩手掌柜”,而更多關注公司的治理架構設計,早在三泰電子上市前,補建就要求按照公眾公司的標準規范公司的行為。補建透露,證監會在審查IPO材料時也認為,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方面做得很好。
想象力締造創新業務/
“三泰電子的所有產品和創新,都是從想象變成現實。”一位三泰電子高管表示,補建更多的是將最前沿的理念和思想帶回公司,他很喜歡外出考察交流,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時候考察歸來開會,他一個人可以講一個上午。
“我覺得我是一個富于想象、善于形象思維、有夢想的人。”補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把這種特質也傳染給了他身邊的人,時時去感召他們、去引領他們。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一個人的思想,思想都高度一致了,還有什么不好辦的。”補建認為,三泰電子整個團隊做事非常的認真,而且堅持。“速遞易”團隊就是一只充滿活力、有力量、有夢想的隊伍。
看似收發快遞的一個小箱子,承載著補建和三泰電子很大的一個夢。他對速遞易傾注了最大的想象,希望速遞易在將來成為這樣一個平臺:以速遞易擁有的社區資源和消費者數據,助力年輕人通過速遞易創業,助力小微企業通過速遞易更好成長,助力中小電商企業通過速遞易降低成本,包括讓速遞易的員工個人和小團隊借助速遞易平臺自主個人創業。
“只有千千萬萬通過速遞易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成功,三泰才能算作成功,三泰才有可能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補建說。
補建認為,有了足夠數量、足夠密度的速遞易,用戶使用速遞易就成為一種習慣,形成粘性,未來在速遞易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就能集合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利用速遞易的資源和數據,去做更加適合他們的輕資產的精準營銷、同城電商、社區金融、媒體廣告等各種成長性業務。
事實上,對于速遞易商業模式的設想也來源于補建十七年前創業時的感恩之心。補建表示,三十年前考上大學,他為的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以學業耀祖;十七年前個人下海創業,他為的是感謝妻子慧眼之恩,以殷實家業酬報;如今,他要通過速遞易助力千千萬萬與他當年一樣需要幫助的中小微企業和年輕的創業者。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速遞易的商業模式設想,也來源于補建自己的用戶體驗,他是速遞易最早的體驗者之一。他也曾在朋友圈里自信地說,“這個東西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采訪中,補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的理想是“三泰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而如今依托速遞易,正是他對理想的堅持和感恩的踐行。補建作為企業家的個人理想則是“改變人們的生活。”
“我不怎么看新聞、看電視,但是一個新的東西出來,我可能比任何人更敏銳地感受到,這個就很特別。”補建說,十多年的創業艱辛一路走來,發現了哪些事情適合自己去做,選對自己的路非常重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