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10-21 01:08:08
近一段時間以來歐洲股市全線下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大宗商品價格相繼暴跌……
每經編輯 譚浩俊
◎譚浩俊
投資者對經濟的憂慮和擔心正在爆發,如果說幾個月前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消息,讓新興市場陷入極度恐慌,股市出現暴跌,還沒有對全球經濟構成致命威脅的話,近一段時間以來歐洲股市全線下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大宗商品價格相繼暴跌,則讓市場的恐慌情緒上升到了極點,那個一度被遺忘的“通縮”,也像幽靈一樣,重新閃現在世界各國的面前。
一時間,通縮即將到來、通縮不可避免、通縮將把世界經濟帶向更大的危機等言論甚囂塵上。這一系列的觀點,包圍了整個世界經濟,甚至被公認為已經步入復蘇通道、經濟表現非常強勢的美國,也無法逃避這樣的恐慌情緒,顯得焦慮不安。
抱怨也好,責備也罷,擔憂也行,所有這一切,都對世界經濟前景無濟于事。需要回答的是,在這場現在看來已經不可避免的通縮陰影面前,誰能獨善其身?現在看來,沒有一個國家敢作出肯定的回答,也沒有一個國家有底氣這樣說。就算將來會在這場危機中賺得盆滿缽滿的美國,現在也不敢、不會公開這樣說。
在這場通縮危機中,縱然不會直接受到影響,也難保不遇到問題。想獨善其身,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要想避免通縮陰影的進一步蔓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特別是經濟大國和經濟強國,更應當作出良好的表率。不然,唇亡齒寒,對誰也沒有好處。
現在的問題是,回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6年的應對情況,恰恰是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被各國、特別是世界經濟大國和經濟強國給忽略了,大家似乎都在各人自掃門前雪。在應對金融危機問題上,世界各國是一盤散沙,毫無合作與協同之意,以至于各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作用都遠達不到預期效果。相反,卻由于過于分散的經濟刺激,使得國際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過于充裕的現象,并為今后通貨膨脹的爆發積累了相當多的能量。
在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世界主要經濟體還就如何應對危機召開過幾次首腦會議、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商量過應對金融危機的辦法和措施。而隨著危機的擴大,各主要經濟體就開始只關心自己的經濟和命運了,就不考慮整個世界經濟的狀況、不考慮金融危機的走向了。
在市場流動性相當寬裕的情況下,各國的物價水平卻普遍不高,這絕對是通縮到來的表現。出現這種現象,也完全是因為整個世界市場需求嚴重不足,需求無法支撐價格的穩定,無法對供應產生積極影響。供求關系的矛盾,已經在需求不足中變得越來越尖銳。而相關國家不從大局出發,不抓緊時間與其他國家協商,謀求共同應對危機之策,卻在非經濟領域挑起一個又一個事端,甚至為了自身利益不惜給通縮加碼,這無疑更讓人對危機產生恐懼。
在這場危機中,中國仍需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以更快地從危機中走出來,從經濟低迷中走出來。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不住持續的經濟不景氣。象通縮這種十分嚴重的問題,不能在中國身上出現。不管承認與否,一旦出現通縮,中國經濟將元氣大傷。
而正是因為中國經濟沒有能夠表現出強有力的復蘇勢頭,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表現。因此,近幾年來,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基本都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亞洲四小龍”的表現。在即將到來的經濟通縮中,能夠獨善其身的,可能是美國、德國等極少數國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