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9-17 01:27:17
在經濟全球化大勢下,美國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對美國經濟的增長也是功不可沒。
每經編輯 蔡恩澤
◎蔡恩澤
近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譏諷中國經濟搭便車,意為沾了美國的光。平心而論,在經濟全球化大勢下,作為世界經濟總量老大的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地位也不可小覷,對美國經濟的增長也是功不可沒。
與其說中國搭便車沾美國的光,不如說中美經濟互為“枕頭”,互搭便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美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化,使中美兩國人民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系更加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
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多年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中美貿易額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幾乎為零的狀態,發展到2013年的5210億美元。至2013年底,中美雙向投資額累計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雙邊互利合作為中美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兩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也注入了動力。
美國遭受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并沒有“幸災樂禍”,反而伸出友情之手“拉兄弟一把”。當初中國投資公司50億美元砸向摩根士丹利就是一個例證。當時國人非議這筆投資,認為大摩正在走下坡路,中投這筆投資會像上次摸著 “黑石”過河一樣,又一次打水漂。
截至2007年11月30日的第4季度業績,大摩期內凈虧損35.9億美元,每股虧損3.61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中投公司仍把錢往大摩懷里塞,算是遞上一個“枕頭”,盡管中投公司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美國人甚至也不怎么領情。
再舉一個例子,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蘭卡斯特縣曾是有名的紡織業重鎮,但到2007年,當地紡織工業幾乎消失殆盡。2013年底以來,中國浙江科爾集團投資2.18億美元在當地建廠,“紡織工業走廊”再次煥發生機。截至2013年,已有17家中國公司在南卡州投資,投資額6.56億美元。
同樣,美國也在向中國遞 “枕頭”,美國世界500強企業有一多半在中國落戶,遍布中國數以千計的開發區,中美合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中國經濟GDP的增長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仰仗美國經濟的繁榮,就像墊著一個舒服的枕頭一樣。有幾年,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連年上升,美國對中國的投資連年增加,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中美經濟已經產生互動的感應效應,一方打噴嚏,另一方必然會感冒。
中美友誼追溯到18世紀。1784年,美國的商船“中國皇后號”跨洋過海,首航中國,揭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19世紀中葉,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人和美國人民一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共同鋪設了橫貫美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60多年前,中美兩國人民攜手抗擊法西斯侵略,數以千計的美國官兵血灑中國疆場,中國人民至今仍深深地懷念他們。
中美兩國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雙方在經貿、安全、公共衛生、能源、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和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擁有重要的共同戰略利益。
“二戰”以來,中美只是在朝鮮戰場兵戎相見,其余時間都是和諧大于沖突,如今在亞太地區安全上能形成默契,這是兩國領導人共同的政治智慧凝結成的和諧。
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決定中美戰略利益的一致性。中美經貿關系是互惠互利的,這一關系的發展同兩國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科技關系等方方面面的發展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中美經貿關系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推進了中美其他領域合作的發展,成為中美整體關系的堅實基礎,不僅造福兩國人民,還促進了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經濟增長。
從戰略利益上說,中國無意與美國爭搶風頭,中國也不會對美國構成任何威脅。中國只是想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在全球不會稱霸,也不想稱霸。
美國應當明白,如果在經濟上總是制造摩擦,與中國過不去,也是對自己下一個“套”,得不償失。
“中國搭便車”論是美國一貫的霸權思想和美國特殊地位論在作祟。美國人高傲地認為,美國是世界警察,這個世界的基本秩序應當由美國維護,美國的老大地位不可侵犯。美國還把自己的國際行為自詡為無私奉獻,是國際主義行為,無論是在阿富汗,還是在伊拉克,抑或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美國對這些國家內政的干涉,都認為是在提供社會公共產品,不是單純為了美國的自身利益??蛇@些地方,無一不是美國國家核心利益所在,其他國家不得“分羹”,不得染指。如果在這些問題上不與美國協同動作,不參與美國發起的戰爭和干涉活動,就是不為世界盡義務,就是“搭便車”。
當奧巴馬指責中國搭便車的時候,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截至2013年12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額1.27萬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了48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債主。這意味著,中國為美國量化寬松政策作出巨大的貢獻,接受了龐大的流動性。
奧巴馬罔顧事實,大智若愚,不是政治誆騙,就是外交矯情。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