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5 01:30:2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記者 賈麗娟
在了解內地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在信息披露上的差異之后,本期的“決戰滬港通·贏在香江”,將向讀者解析兩地投資者結構的差異、市場炒作偏好不同,以及近年來港股市場出現的一些變化。
港股機構投資者占六成/
眾所周知的是,A股市場是一個“散戶化”的市場。興業證券7月發布的研報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A股機構投資者持股占總流通市值的比例僅略超10%,其中,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從2007年的30%以上回落到6%左右,QFII持股占比約1%。占比最大的是“大小非”為代表的產業資本,約60%,其次便是個人投資者。
興業證券表示,“散戶化”的投資者結構對應的是A股估值體系不斷偏向于“更小、更能講故事、更沒有機構參與”的股票。近兩年,大盤股和小盤股的估值差異一直難以有效收窄,當前,上證綜指PE為9倍,而創業板PE為63倍。2013年A股創業板的故事就是例證:資金持續從大盤股、周期股流出,推動了消費股、創業板持續超預期上漲。
反觀港股,卻是一個長期由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在許多內地投資者的概念里,港股市場一直是藍籌股的天下,這與機構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有很大關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資料發現,港股市場上60%的投資者都是海內外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僅海外機構投資者就占到40%。
港交所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0月到2013年9月,現貨市場交易的最主要來源為外地機構投資者,其交易占市場總成交金額的比例達到40.8%,其次為本地的機構投資者,占比為20.4%;而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并不算高,本地個人投資者占比17.6%,外地個人投資者僅占4.8%。
兩地投資者關注點不同/
不同的投資者結構,使得兩地市場對于類似的股票會給出不同的看法。舉個簡單的例子,近期A股市場上的大牛股友阿股份,因其打造的“特品會”被投資者預期會模仿“唯品會”,導致股價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上漲60%以上;而在港股市場,同樣是“O2O”概念股的銀泰商業,旗下的銀泰網已經上線多時,公司還獲得了阿里巴巴的大筆入股,但其股價始終不溫不火。
有市場人士舉例稱,第一視頻,在港股投資者眼里是一個擅長題材炒作的公司:收購了不少熱門概念的企業,關聯交易不少,企業業績還虧損,投資價值有待商榷。但在內地投資者眼里,第一視頻卻是充滿活力的公司:受到眾多機構的青睞,收購了多家有前途的企業,很早就看出視頻業務不賺錢因而早早布局了如今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彩票和手游業務,子公司中國手游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
港股小票長期被“無視”/
與A股市場熱愛題材不同,在港股市場,藍籌股往往是市場的 “寵兒”。騰訊近年的驚人漲幅就不說了,投資者耳熟能詳的金山、聯想等公司的股票也有上佳表現。這與港股市場上一些股價長期 “趴窩”,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仙股”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海外著名機構發布的評級報告,幾乎也只覆蓋藍籌股。
有分析稱,很多小市值港股便宜的一個原因,是香港投行界不像內地這樣有大量券商分析師,分析師數量有限,能覆蓋的范圍也就有限。另外香港機構投資者眾多,而對機構來說,研究小市值公司有點浪費精力,因為可投量小,很多小市值股票也因此被機構投資者放棄。
一位長期關注港股的深圳證券公司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港股市場很多基金都是做長期投資,不大可能去買小市值股票,主要原因是為規避風險。
“小股票波動太大,風險也太大。要知道港股上市審查不是很嚴,很多在A股上不了的企業都在港股上市了。小股票一般不被注意,散戶也是這樣。雖然香港也有很多老年人炒股,他們是散戶,但他們也只會買類似匯豐這樣的股票,目的也只是為了分紅。”該分析師說,除了A股市場,其他市場都沒有這么多散戶,多數人還是把資金交給專業的機構來做。
港股受A股影響將增大/
其實,喜愛藍籌股的不僅是香港當地的投資家,英美的機構投資者也不例外。
港交所數據顯示,在港股市場的外地投資者中,最大的一部分來自英國和美國。美國、英國、歐洲其他地區投資者貢獻的交易額在外地投資者中的占比分別為28.1%、25.6%、13.6%。而在過去10年中,美國和英國投資者的比例也一直很高,兩者占比均很少低于25%。
“英美的比例一直都很高,港股市場的很多錢都是來自于這兩個地區。而他們就更傾向于大盤股而不是小盤股。”上述分析師表示。
這也是港股市場長期跟風美股走勢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未來港股究竟與美股更接近,還是會向A股靠攏呢?
“隨著內地資金的增多,相信港股市場受美股的影響會慢慢變小。”上述分析師表示。
而在香港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黃德幾看來,美股市場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市場,關注度最高,而且港元被動跟隨美元的走勢,都使得港股市場會長期受到美股市場的影響。
不過他也表示,港股市場與內地的關聯會越來越大。“恒生指數成分股中,已經有很多內地公司,騰訊、中國移動、幾大銀行和保險公司,這些都與內地經濟有非常大的關聯,未來兩地市場相互影響的態勢會越來越明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