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00:39:10
截至今年7月,我國至少有5位媒體人相繼自殺。一時間,社會對新聞工作者以及其他行業人士的心理健康問題投入了強烈的關注。而事實上,媒體人只是心理健康問題亟待破解群體中的一個。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目前有4億多人患有各種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強迫性神經癥、智力障礙等,具體表現為焦慮、偏執、多疑、長期精神低落等。
在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抑郁癥的年發病率約11%。抑郁癥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心理問題典型案例:媒體人自殺事件頻繁發生
今年4月28日,新華社安徽分社副社長、總編輯宋某被發現在其辦公室身亡。
5月4日,都市快報副總編徐某自殺離世,年僅35歲。
5月6日,湘鄉市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賀某某在辦公室樓梯間上吊自殺。
5月8日凌晨,媒體人噩耗再次傳來,深圳報業發行物流公司總經理張某某自殺身亡。7月3日晚,26歲的遂寧日報記者劉某某被發現自殺身亡。
……
短短數月,數位媒體人的相繼自殺引發了社會對新聞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狀態的強烈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度重視。
抑郁癥患者自殺率比一般人高20倍
幾年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公布,在23640名媒體從業者的體檢結果中,亞健康檢出率為97.5%,對照本行業此前一年5890名受檢者90%的亞健康檢出率,增加了近8個百分點,屬于亞健康高發行業。中國醫師協會也稱,媒體人將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進入亞健康狀態。專家分析,傳統媒體是一個高壓力的工作,從業人員精神緊張、經常熬夜,這也是誘發心理疾病的一個成因。
上述接連自殺的幾位媒體人,并非因為身體上的疾病,而是長期受到心理亞健康,尤其是抑郁癥的困擾。據了解,杭州《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徐某自殺發生前,就曾受到抑郁癥的侵擾。此前,新媒體工作和報紙工作的兩大重擔都壓在他身上,早晚都在強壓力下上班。長時間內,徐某經常吃飯吃到一半查看手機有沒有突發新聞,晚上剛睡下就被電話驚醒,指揮突發事件報道。
與徐某一樣,宋某、張某某以及賀某某都是因為抑郁癥,最終選擇了用極端手段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社會自殺人群中,大概有一半以上是抑郁癥患者。
一位媒體中層管理人對筆者說,“每天我都有想不完的問題,除了指揮日常稿件,還要擔憂廣告收入。另外,還有許多管理層的事情需要解決。我時常感覺精力透支,但也只有扛下去。有時候,我會陷入難以擺脫的焦慮之中。”
實際上,在現今社會中,醫學上對心理疾病的定義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認識。心理學家呼吁,對于心理疾病,應該加以重視,萬萬不可忽略了它對人的惡性影響,否則會釀成失去生命的悲劇。
超過4億人心理受困
在一家大型公司企劃部工作的張女士訴苦,“我昨晚大概睡了4個小時,今天從早上6點到下午4點沒有休息過,完成了5個策劃案。感覺整個人反應都很遲鈍,但我居然不困,就是頭暈,很難受。”
“每天進入工作狀態后就像打仗一樣,趕在截稿前交稿后,整個人既興奮又疲憊。一旦晚上加班超過10點,精神就會一直緊張,很難放松,往往凌晨才睡著,很快又要起床開始新一天的戰爭。”成都一位都市報記者談到,自己每天都承載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對此,心理學家解釋稱,在現代社會,生活快節奏、緊張、信息量空前巨大、社會關系復雜、作息方式變化、消費取向差異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漸增多并惡化。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目前有4億多人患有各種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強迫性神經癥、智力障礙等,具體表現為焦慮、偏執、多疑、長期精神低落等。
在心理疾病中,最常見的是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一項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抑郁焦慮患者已達9000萬,并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焦慮已成為社會病,各行業都有心理亞健康者,每個群體都存在患病的可能。
隨著社會壓力的積累,緊張、焦慮、不安、壓抑、恐懼等各種負面情緒會隨之而來,最終引發心理問題。
德國中央精神衛生研究所精神病學家安德烈亞斯·林登貝格在《自然》期刊上撰文指出,生活壓力使人類的承受力變差,更易出現焦慮、抑郁、注意力受損等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讓很多人忙得無暇關注心理波動和困惑,失去調整的機會。
此外,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抑郁癥的年發病率約11%。抑郁癥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本月26日下午13:30,康寶萊健康專家、高級營養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專家將在成都傳媒集團大廈9樓為媒體從業者提供健康管理講解,活動向成都新聞工作者免費開放,有意者可自行前往。
健康調查仍在繼續,掃描二維碼進入問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