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7-09 09:38:57
據悉,阿里巴巴實際是與北方信息控制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主要負責全國衛星導航站網的運營,而北方信息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雖沒有官方公布,但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衛星(600118)導航定位協會專家7月8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阿里巴巴實際是與北方信息控制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主要負責全國衛星導航站網的運營,而北方信息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不過,阿里巴巴方面以處于“IPO”緘默期為由拒絕回應。
受消息影響,北方導航(600435)7、8兩日連續放量漲停。8日晚間,北方導航公告,經向公司實際控制人兵器集團及控股股東導航集團函證確認,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不存在涉及公司的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分析人士指出,市場炒作似乎找錯了標的,但阿里跟兵器集團合作有著合理性。全國衛星導航站網的建設是北斗產業從軍用走向民用的重要一步,阿里的大數據和電商生態系統有利于北斗產業化,而掌握地理位置數據也符合阿里打造大數據開放平臺的戰略。
或運營衛星導航站網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專家介紹,目前全國有超過3000多個GPS基站,這些基站均要改造升級為兼容北斗的基站。與此同時,國家還在建設新的北斗基站。目前,基站增強網的建設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負責。
“基站升級之后,國家希望能夠全國形成一張網,將增強后的高精度信息提供給行業應用。”上述專家指出,這或是阿里與北方信息成立合資公司的背景。
此前出臺的《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統一、協調、完整、開放的衛星導航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建設多模連續運行參考站網等重大地面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創新服務模式,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升產業持續發展能力。
規劃指出,統籌建設國家統一的多模連續運行參考站網,為各類用戶導航增強服務提供支撐,同時通過數據共享,為信號監測與評估、科學研究等提供基礎數據。同時,基于多模連續運行參考站網,形成門類齊全、互聯互通的位置服務基礎平臺,為地區、行業和大眾共享應用提供支撐服務。
綜合規劃和上述專家的說法,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主要負責衛星導航地面增強網的建設,北方信息和阿里擬成立的合資公司將承擔著站點高精度數據的挖掘和傳遞。
扼住位置服務數據喉嚨
阿里巴巴方面以處于“IPO”緘默期為由,對此拒絕回應。但是上述專家指出,衛星導航站網是位置服務基礎平臺及相關應用的上游。換句話說,阿里巴巴以此扼住了位置服務的喉嚨,不僅搶占O2O的先機,還可為物聯網、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目前,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均在打造O2O模式,隨著智能終端普及率的上升,基于移動端的O2O將爆發出比PC端O2O更大的商業價值,其本質在于拉近了商家與客戶,使得商家在廣告促銷上更精確,同時客戶基于本地化O2O搜索可以更快捷地找到商家。
地圖是本地化O2O的底層平臺和入口,因而包括阿里、騰訊、百度、谷歌、蘋果等IT巨頭都在地圖領域投入巨資。2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繼收購高德軟件28%的股份之后,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全額收購了高德的股權。與此同時,騰訊以11.73億元投資另一家地理信息數據提供商四維圖新(002405),并持股11.28%。
地圖的上游則是精準的定位信息。分析人士指出,只有精準的定位信息疊加地理測繪信息,才會形成一張準確的地圖。如今阿里巴巴參與衛星導航站網運營,或意味著搶占了上游定位數據先機。基于精準的定位數據和地圖入口,輔以移動端的淘點點類的增值應用以及支付錢包這一支付工具,可實現完整的O2O閉環。
衛星導航站網提供的精準定位數據還是阿里巴巴物流平臺“菜鳥網絡”的基礎。分析人士認為,現代化物流管理中,運輸環節的定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定位數據也是阿里大數據戰略的一部分。分析人士指出,在今年年初發給全體員工的郵件中,馬云定義的阿里巴巴整體戰略,不是移動互聯網層面,而是大數據時代的基礎設施,也就是開放的數據平臺。
今年以來,人們陸續看到阿里數據中心與云計算服務的輸出:阿里云香港數據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與河北、河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以電子商務、云計算和大數據滲透當地公共服務和民生等領域;與華通云、國家氣象局、易華錄(300212)、浪潮等結盟,分別在廣電基礎設施、氣象大數據、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與智慧照明、IT基礎服務領域奠定基礎。
不過,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專家也指出,衛星導航站網并非由阿里巴巴控制。按照規劃,該網更多具有公共服務職能。阿里未來還將發揮更多系統集成商的職能,并打破行業壁壘,為百家地理位置服務企業提供行業規范與標準體系。
將加速北斗產業化應用
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基本可分為三大塊:上游是芯片、OEM板卡、模塊、天線等;中游是終端集成、系統集成;下游是銷售、運營、服務等。而在整個產業鏈中,目前運營和服務領域所占的份額還很小。此次設立運營公司,無疑將完善產業鏈。
“阿里巴巴電商生態系統、大數據、資金實力將更助推北斗產業化。”分析人士指出,我國正積極建設自有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導航,但在我們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同時,美國在進一步強化完善GPS,俄羅斯、歐盟、日本和印度等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也競相發展。
北斗一代自2003年底正式運行以來,到目前為止注冊用戶數大約在10萬,主要應用在國防安全領域,以及一些特定行業如漁業、氣象、交通、通信、電力等領域。
但是,大眾應用才是北斗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GPS占據全球及國內導航業90%以上的市場份額,導航產業的企業也被日、歐、美三分天下。北斗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曾透露,希望在2015年左右,北斗產業在中國整個導航產業中能夠占15%-20%,希望到2020年能占70%-80%的比例。
根據2014年中國北斗導航產業重大應用示范發展專項要求,到2016年,北斗導航及兼容產品應用總量將突破3000萬臺套,其中消費電子2000萬套。截至2013年底,中國北斗終端社會持有量僅130多萬套。要實現消費電子領域北斗終端的規模發展,除了降低北斗芯片等成本外,也需要下游應用的拉動。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擁有龐大的用戶和應用生態系統的互聯網巨頭參與進來,可以大大拉動北斗終端的應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