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7-08 09:22:05
繼湖北、重慶之后,昨日,上海公布國資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對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則可按照市場規則有序進退、合理流動”。就在同日,山東也拿出了26條改革意見,強調同股同權,削解實務運作中國資委“一票否決”的特權。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盡管國資改革總腳本尚未敲定,但各地已紛紛拿出獨具特色的方案,搶占混合所有制改革先機。
繼湖北、重慶之后,昨日,上海公布國資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對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則可按照市場規則有序進退、合理流動”。就在同日,山東也拿出了26條改革意見,強調同股同權,削解實務運作中國資委[微博]“一票否決”的特權。
上海、山東不約而同發布改革方案并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地方在推動國資改革中蘊藏的熱情與期待。據記者了解,另一國資大省廣東也已定調改革方案,為方案出爐做最后準備。
改革,并不容易,夢想卻值得堅守。滬魯粵三地改革方案或許只是開始,更大更廣闊的改革即將開啟。
上海 混合所有制可民資控股
⊙記者宋薇萍趙一蕙○編輯龔維松
上海國資改革混合所有制到底該怎么混合?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三類企業該如何區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資占比又將如何界定?
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上海市深化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座談會,同時印發了《關于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試行)》(下稱《意見》),為上述疑惑指明了方向。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會上明確,國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打造公開透明的公眾公司,是上海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實現方式,下半年要全力推動一批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加快推進企業市場化、開放式縱向整合。
“未來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國資的比例沒有底線,國資可不控股,混合所有制也走出了‘非國有控股’不可的誤區,將出現民資、外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談到這次《意見》,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吳弘對上證報記者如是表示。
大力推進企業整體上市和縱向整合
“感覺這次的文件比20條更加注重細節的操作。”一參會代表會后向記者表示。的確,《意見》明確了上海國資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等,并針對性地提出了9條具體措施。其中,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列為首位。
《意見》明確,要利用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具備條件的企業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成為公眾公司,發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資源整合優勢,推進競爭類國有企業主營業務資產、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國有企業競爭性業務資產上市,提高證券化水平。
“這意味著,三類企業都要推動核心資產上市,提高證券化水平。”吳弘對記者表示,這比之前僅鼓勵競爭類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法又前進了一步,對三類企業和市場都能發揮一種正面互動功能。
“要有效重組,大力推進企業整體上市和縱向整合。”韓正指出,下半年,要在上半年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大縱向整合力度,打破傳統行業壁壘,促進金融、產業、文化等各類企業跨領域、跨板塊資源整合;推動企業或資產向有優勢、有發展潛力的核心企業歸并,特別是在金融領域。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資的退出比例問題一直為各方關注。《意見》提出要優化國有企業股權比例結構,其中,對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按照市場規則,根據發展實際,有序進退、合理流動;在加快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方面,提出要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對此,吳弘表示,這意味著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的參與是動態的,可根據市場化成熟度來調節,國資不一定要控股,甚至可以完全退出;同時也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以為混合所有制只有“國有控股”一種,今后將可能出現國資不控股企業。
此外,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也是《若干意見》的亮點之一。韓正指出,要完善激勵,建立健全企業長效激勵機制。一司一策,以股權激勵為主,今年第四季度推出總體方案,年底率先在整體上市的企業集團實行股權激勵。
下半年重點:兩大平臺“清殼”
記者發現,此次會議對于國資流動平臺的運作也有了更清晰的時間表。韓正在上述會議中指出,今年下半年要努力推動平臺實質性啟動運營。
上述參會代表也向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的重要任務,是要讓國盛、國際兩個流動平臺實現清殼。”這將是一個重要的信號。意味著下半年上海國資“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資流動平臺將肩負起很大一部分“表現任務”。
目前,上海國際集團和上海國盛集團已成為上海市確定的兩個國資流動平臺,目前相關方案已經基本成熟。“所謂清殼,應該是對旗下業務進行梳理后的處置,因為未來這兩個平臺重點在于流動,所以一些從事實體經營資產,都要剝離歸入到能夠對應的位置,平臺以股權為抓手,讓平臺公司更好地發揮配置的功能,這種清理整合是縱向的。”這位參會代表向記者如此解釋。
韓正指出,探索建立國資流動平臺,要牢牢把握國資管理與企業經營分離這個根本要求,實現國資統一管理、公開運作,真正管好國資、放活國企、不管經營,同時還要牢牢把握市場化運作這個根本原則,牢牢把握為國有企業成為公眾公司這個主要實現形式而服務,要通過流動平臺,使部分高度市場化和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公開、透明、有序地實現國資退出。
“原先對國資流動平臺的理解只是局限于對上市公司的股權運作,而現在的方案并不完全只是股權運作,還包括一些非上市公司開放性市場化重組的業務。”一位國資專家向記者表示。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已有了好開局,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路徑下,“中場”、“下半場”必將更精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