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7-05 19:34:34
外資銀行在華7年,但從業績和市場份額上來看,外資銀行在華無疑遭遇了“七年之癢”。而這個時候,外資銀行卻推出信用卡業務,這樣一來,內否給外資銀行帶來新生?對中資銀行有或否有沖擊!對老百姓而言,又該如何選擇呢?
外資行選高大上路線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信用卡累計發卡4.14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0.3張。近年來中國爆發性增長的信用卡市場,無疑讓外資銀行蠢蠢欲動。
從發卡規模上看,盡管外資行信用卡發卡量目前每年都以50%左右的高速度在增長,但由于網點和客戶基礎不占優勢,市場份額始終無法趕上中資行。業內人士介紹,“千萬級別發卡量”成為了中國境內信用卡市場的盈利門檻,外資行要拼發卡量和市場份額來跨越這一門檻顯然是遙不可及的。
“現在外資行都不敢輕易談信用卡要盈利,更多的是給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提高客戶黏性,真正敢嘗試的在華外資行沒有幾家。”銀率網分析師華明告訴記者,“由于銀行網點和人員等都有限,外資銀行不可能像中資銀行一樣跑馬圈地。這些年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信用卡發卡量一直上不去,始終處于投入的階段,就如同雞肋。”
既然拼不過量就只能謀求靠特色取勝。例如,渣打銀行信用卡推出的“免費奔馳機場接送,免費星巴克早餐”等信用卡增值服務對很多用戶來說是一大誘惑,但要享受到這些服務還需要持卡人的“腰包”支撐。以渣打推出的信用卡為例,其免費奔馳機場接送服務,對應的信用卡年費是一年2500元;當年刷卡消費滿25萬元,方才可以免次年年費。
不難看出,外資銀行無意在發卡規模上與中資銀行一較高下,而是更傾向于靠中高端的市場定位和自身的特色服務來取勝。鑒于外資行對個人用戶信用評級和信用風險控制的優勢更突出,其較強的產品創新能力或將會給產品單一、同質化的中資行帶來高端客戶分流壓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