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7-03 09:05:33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旅游消費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亦越來越大,而國家規范、扶持旅游市場發展的信號也在不斷明確。7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
會議指出,要著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使旅游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旅游服務向優質高效提升。同時,在促進旅游市場發展方面,會議強調,減少行政審批,在投融資、用地、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旅游企業。
旅游專家、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在中國土地使用性質的門類里面沒有旅游用地,但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景很好,應該呼吁在政策指導下,設置一個專門的旅游用地門類,以規范和扶持旅游用地。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上述會議認為,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
會議指出,要著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使旅游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旅游服務向優質高效提升。要以改革開放增強旅游業發展動力,推動旅游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提升旅游業水平。減少行政審批,在投融資、用地、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旅游企業。
“大而不強”一直是困擾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現實問題。
玩家旅游網執行總裁頓繼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最大的旅游集團和美國最大的旅游集團相比,差距明顯,即使是國內最大的旅游集團收入占全體旅游收入的比例也低于5%。“競爭還是處于初級階段的,盡管中國出境游是世界第一大客源國,旅游收入也排在世界前幾位,但整體來說,我們只做到大并不很強。”
然而,如何做大做強中國旅游企業,離不開政府、社會、企業的共同努力。今年6月,國家旅游局局長、南開大學兼職教授邵琪偉在南開大學做演講時提出,要把旅游業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大力推進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從中實現旅游業自身產業規模的擴大,更好地發揮旅游業的綜合帶動作用。
對于旅游產業規模的擴大,北京鴻途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郭彧表示,肯定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旅行社現在進入了并購融合階段,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旅游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扶持。郭彧記者介紹,“這個政策的出臺,對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在旅游用地方面,劉思敏認為,目前土地的使用包含了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等,但沒有旅游用地的性質,影響了社會資本投資旅游行業的積極性,甚至出現了有很多地產商打“擦邊球”的行為。他建議,應該呼吁在政策指導下,設置一個專門的旅游用地門類,與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并列。
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
據記者了解,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旅游業依然面臨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不高、市場發展秩序混亂、法律和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歸根到底是“軟硬環境”的問題。
會議指出,要優化旅游發展軟硬環境,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才培養等的投入。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嚴厲打擊亂漲價、“黑導游”和強迫消費等行為。
實際上,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旅游法》,從旅游規劃和促進、旅游經營、旅游服務合同、旅游監督管理等方面對旅游市場進行了嚴格規范。
對于新《旅游法》的出臺,社會反映積極,但也有旅游企業負責人表示了擔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旅行社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旅游法》的實施,對旅行社跟團游有很大影響,當時的解讀是禁止自費項目和購物的安排,很多旅行社都不知道怎么賺錢了,某些產品的報價比原來至少貴了30%以上,但對于漲價游客并不買賬。
從近兩年旅游企業的發展來看,在更加規范的市場秩序環境中,旅游市場的分工更加細化,部分龍頭企業發展迅猛。
據郭彧介紹,人們的旅游需求在增加,對旅行社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旅游企業上市、融資、行業內并購等動作頻繁,未來可能發展得更快。
此外,會議還強調,要提升旅游產品品質和內涵。大力開發老年、民俗、養生、醫療旅游等。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合理安排學校寒、暑假等假期,組織好夏令營、冬令營、研學旅行。用創意設計創新旅游產品,讓中外游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多彩快樂的旅游之美。
劉思敏認為,制約中國旅游消費需求釋放的瓶頸不是消費動機也不是消費能力,關鍵是假期,特別是長假。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恢復“五一”黃金周,同時還應該再增加一個黃金周,才可能緩解大家對假期的需求,比較充分地在現階段釋放旅游消費的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