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01:59:15
6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產業轉移是討論多年的話題,在經濟結構調整、穩增長和區域均衡發展等需求下,實現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具有積極意義。
6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
會議指出,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于促進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拓展就業和發展新空間,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能夠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西部產業結構調整,使中國總體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狀態,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產業轉移傳導經濟動力/
產業的發展一直通過尋求價格,遵循著從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地區轉移的規律。上世紀90年代末期,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產業已經在逐步向湖南、湖北和重慶等中西部地區轉移。隨著用工、土地等成本的增加,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是首個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標志著產業梯度轉移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當年9月,《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明確提出,為進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引導和支持產業有序轉移和科學承接,在財稅、金融、投資及土地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鼓勵下,中西部地區相繼成立了廣西桂東、重慶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荊州、黃河金三角(跨山西、陜西、河南3省)等6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有業內專家表示,只要產業能夠順利轉移,且轉移的目的地具有資源優勢,產業轉移就必然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動力。
不過,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的轉移,中西部地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財政收入相對較少的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而言,是否會存在一定障礙?
會議指出,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導,讓調結構和穩增長、惠民生互為助力。要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加大薄弱環節投資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強化財稅、金融等服務,做好人才開發和產業配套。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下,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有較大傾斜政策,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就明確,促進東部產業有序轉移,國家財政每年向西部投入4000億元。徐逢賢說,“能夠解決投資問題。”
出口重心將向西延展/
會議指出,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注重政策引導,促進東部地區產業創新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產能向中西部轉移。結合“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要發揮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強化資源型產業布局導向。有序推進西部煤炭和現代煤化工、西南水電、北方風電、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除熱電聯產外禁止新建燃煤發電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要實施差別化區域產業政策,切實保護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用水。
“西部地區已經具備產業轉移的條件,且具有一定的優勢”,徐逢賢說,原來貴州、云南等西部地區經濟比較落后,而經過最近幾年的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速度都達到了兩位數。
實際上,在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大趨勢之下,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極大增強,經濟增長速度普遍高于東部地區。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公告稱,總的來看,2013年地區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中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仍快于東部地區。
除了給經濟發展帶來活力之外,產業的由東向中西部轉移,還可以具有惠民、緩解東部大城市人口壓力、平衡區域經濟增長等多重意義。會議強調,通過產業轉移和布局優化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升級、行穩致遠。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指出,要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在西部地區建設向西開放產業平臺,支持優勢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
“西部有2條(對外出口)通道,一條是‘歐亞大陸橋’,涉及東亞五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另一條路南向,到巴基斯坦等國家。”徐逢賢說,這兩條通道將助力西部貿易出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