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6-19 00:48:05
青島港有色金屬重復抵押虛假融資事件愈演愈烈,全球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隨之大降。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青島港有色金屬重復抵押虛假融資事件愈演愈烈,全球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隨之大降。抵押物重復抵押是古老的金融騙局,大宗商品尤其是鋼鐵、銅、鋁等是重要抵押品,因此屢屢出現重復質押虛假融資的造假事件。近兩年,從華東到華南,出現了大規模的鋼貿融資鏈條崩潰案件,操作手法令人眼花繚亂。
第一個令人不解的疑問,重復質押騙貸融10年前就已發生,銀行剛經受過慘痛的鋼貿融資教訓,金融機構早就應該對大宗商品融資保持足夠警戒,卻在青島港的有色金屬融資風波中再次折戟,這到底是不能防范風險、還是不愿防范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一貨多押難禁止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利用銀行之間背對背的信息不對稱,各個銀行之間信息互相封閉,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欺詐融資者正好乘虛而入。另一方面,如果倉庫參與造假提供虛假倉單,銀行也很難發現。畢竟一個倉庫內的貨品,誰說得清一堆銅是這家銀行的,還是那家銀行的?
在造假風險上升的情況下,銀行的辦法是提高保證金比例,“原來根據企業的情況,一般保證金約在10%~30%,騙貸案爆發后,各家銀行都提高了保證金比例,最低的30%,高的能達到50%。”
這個辦法無法篩選出優質企業與造假企業。最好的辦法是各銀行信息共享,或者某批貨物一旦質押就在共享網站上公布,與青島港到港貨物對比,質押真假立現。最終過渡到每批貨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追蹤,這并不是太難的技術操作,為什么遲遲難以實行?而有人參與倉單造假的倉儲機構承擔賠償責任,將有效約束金屬虛假融資。
由于多年來有色金屬價格上行,銀行的虧損總能得到足額彌補,因此養成賭徒心態,對質押物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價格上升就萬事大吉。銀行的信息無法共享,銀行與港口數據無不聯通,風險管理形同虛設,在造假慣犯面前真是不堪一擊。
另一個讓人不解的是對貸款者的盡職調查。青島港涉足虛假融資實際運作人物陳基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有色金屬交易,參與西部礦業、吉林鋁業金融運作,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2003年西部礦業定向增資,西部礦業與9家投資者簽訂協議,以每股3元的價格定向配售1.9億股。陳基鴻實際控制的湖北鴻駿投資有限公司認購了西部礦業14%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2006年7月7日,湖北鴻駿將其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北京安瑞盛科技有限公司,未披露轉讓價格。2007年7月西部礦業上市,募資超60億元。2008年7月,西部礦業小非解禁,股價在2008年曾跌破5元。安瑞盛在2009年一季度徹底退出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有媒體測算實際獲利接近20億元。
據《南方周末》報道,2004年,吉林省國有大型企業吉林鋁業宣布破產,隨后該企業員工不斷上告,認為企業6億元固定資產和27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被以招商引資名義3000萬元低價售予青島鴻駿公司,兩年后青島鴻駿又將原吉林鋁業的動產和不動產出售賣現至少3億元。青島鴻駿老板,依然是陳基鴻。
在一個逆淘汰的市場中,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陳基鴻也許被各路金融機構視作必須爭取的香餑餑,風險控制被置之腦后,人們關心的是只要大樹不倒,也就能分一杯羹。這樣的風險文化不破除,中國金融業將沒有未來。
最后的謎團是,陳基鴻貸款用于何處?從履歷看,陳基鴻更像是玩金融的白手套,對從事實業缺乏興趣,實業成績不佳。合理的懷疑是,套取的平價資金被用于跨境套匯套利,陳基鴻的賭博興趣在此盡情體現。當然,貸款用途需要證據,通過陳基鴻事件,我們可以窺知造假套現、套匯、套利者的真實運作模式。
虛假融資鏈條,指向金融風險失控,指向第一桶金的巧取豪奪,指向大張旗鼓的套匯套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